古代入学礼的习俗与故事
广东普宁县高埔地区的小孩一般都选择七岁或九岁入学,八按当地的说法足“傻王八”,多数人不择用。小孩上学的第一学期(即第一次上学),外婆家都要给外甥或外甥女做“聪明饭”,买书包,父母亲要给子女煮“聪明篮”。“聪明蛋”颜色是粉红色的,还要有葱(聪)、蒜(算)、猪肉。鸡蛋带蛋壳煮熟染上红色,就叫“聪明蛋”。要取双数。“聪明饭”和“聪明蛋”,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
在潮州解放前长期流传着新生入学的两种奇特的风俗:是头一天进学堂的新学童,要于抱一只大红活公鸡去拜孔子,脚穿大红木屐,再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穿鞋;二是这一天的早餐吃的菜,必须是一碟豆腐十和一碟名叫“纲鱼仔”的小海鱼,而且要分别放在磨砻的两端砻手上。这预示儿童读书会聪明、将来有出息。
另独自一人学习俗出自明朝。
万历年间,海阳县龙溪都(今潮州庵埠镇)宝陇村,有个叫林熙春的进十,曾任礼部侍郎等职,政绩显著,死后连他祖父和父亲以及他自己都被朝廷追封为尚书。皇帝敕令在潮州府城大街建了一个一面刻着“三世尚书”、一面刻着“四朝元老”的大字牌坊。后人对林熙春很崇敬。他幼年时候,父母早丧,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贫困。古人说:“无父兄为长,无母嫂为娘。”他全靠大嫂抚养长大。大嫂很贤惠,像亲娘一样爱护他、关怀他。三餐为他盛饭,让他先吃。
林熙春家里穷得连一张饭桌也没有,入学第一天的早餐,嫂嫂特地买了一大碟豆腐干和一大碟“纲鱼仔”,放在砻手两端让他吃。他入学后很勤奋,很有长进,后人学他的好例,入学头一天的早餐也按他那样摆设吃这两件菜。人们说:磨砻像顶官帽,砻于两端似官帽的两支帽翅,方块状的豆腐干像官印;吃了“纲鱼”,长大就会掌朝纲。(刘志文:《广东民俗大观》上卷)
饶平的小孩入学,称为“破学书”,入学的当天,父母要备办葱、蒜、芹菜、韭菜四样蔬菜及猪肝、有“木”的鱼,分别煮后给入学的小孩吃。入学要带礼品拜孔子,学校先在礼堂正中设置一神牌,写上“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小孩由父母带着,祭品有糖葱数块、青葱一束、红鸡蛋一至二对、麒麟帖一个(里面印有祷祝词及姓名)以及笔墨。进学校后先祭拜孔夫子,祭拜后,将祭品部分送给先生(教员),算为正式上学。
当天或数天后,还要请先生起个书名,以后在学校就使用书名。在学校中,每年遇上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学生都要参加举行庆典活动,诸如彩枝青。高年级的同学平时要参加储蓄,届时可以请戏(木偶戏)演出,祭品主要是糖、葱。
佛山石湾人开学读书,大都在七岁开始。解放前石湾并没有新学校,都是乡间书塾,一年之中,也不在乎学期,什么时候都可开学。但大多都选在一年之初。择好日子便可。开学的前一天,学童晚安洗完澡之后,就不要被别人抚摸头部,被摸过之后就会愚蠢。第二天天未亮就要起床,但学童不能下地,待拜过神,吃过汤丸之后才可下地。那拜神的东西,除了烧肉、糕点之外,还有油角,而且是没有馅的空心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