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的渔俗水乡情

国学传统文化

太湖地区的渔俗水乡情

北洋枭雄围观:℉更新时间:12-06 23:42

太湖地区的渔俗水乡情

太湖地区源远流长的渔业生产,在太湖人的民俗中也有着鲜明而显著的反映,渔俗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是太湖鱼俗中最为突出的方面。太湖是个丰富的宝藏,但狂风巨浪、干旱洪涝会给人带来灾害。为了获得丰收和避免灾害,渔人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向各种神佛祈求祷告。其中,祭禹王的活动最为隆重。禹王就是神话传说中治水的大禹,渔人称他为“水路菩萨”。祭禹王的中心地点在太湖中心偏西、面积约40余亩的平台山。其上有禹王庙,又称水平王庙。此庙建于何时不详,有明朝大学士王鏊题书刻石。祭禹王的香会每年四期,分别在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白露进行。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春祭六天,秋祭七天。每天都要唱一台戏,每台戏有四出,两出是文戏,两出是武戏,四出戏中必有一出是《打渔杀家》。主持祭祀的人叫祝司,祝司唱神歌(或称赞歌)并请神。请来的不只是禹王,还要请其他的神,譬如城隍、土地、花神、专治稻虫的金姑、蚕花姑娘、宅神、门神、姜太公、家堂老爷等。把诸神请来后,祝司便逐一向神敬酒,唱道:“造酒尔来是杜康,消愁解闷为最高,劝君更尽一杯酒,与我同消万种愁。”敬酒之后呈上一只盘于,内有米、小麦、甘蔗、荸荠、豆、银洋、糖果、首饰、茶叶等贡品,此为“献宝”。献宝时对每件贡品都要唱颂,如唱“小麦”:“土府埋根过半年,花开深处晚风前,家家看似三月雪,处处离割四月天。”神歌由祝司颂唱,参加祭祀的人齐声合唱,气氛十分热烈。然后,在祝司带领下,众人向禹王和诸神叩首。从而结束祭把仪式。祭祀完成后便开始演戏。

“献头鱼”也是向禹王献祭,农历十月,渔家开始冬捕,每条船捕到的第一条大鱼都要送到禹王庙去,供奉在禹王像前。这就是“献头鱼”。

“祭昂”是次于祭禹王的隆重祭祀活动。“昂”是传说中兴风作浪的水怪,曾被禹王捉注。镇压在平台山下的水底里。但不知怎的,这个“昂”仍然能够时时出来兴风作浪,危害渔人。为免灾祸,渔人于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二举行祭“昂”活动。祭“昂”时用全猪、全羊、鸣、鱼、米花团、定胜糕为祭品。猪羊都要留一些毛于背上,鱼则不能刮去鳞片。祭时猪羊放两边,鸡鱼放中间,祭“昂”的同时也随带祭禹王,此时祭禹王的供品是豆腐干、百叶、水果、蜜饯、仙寿等素品。

除了禹王和“昂”以外,太湖渔人的祭祀对象还有黑老虎大王、王老爷、王二相公、天妃、刘王神等等。

历史地看,祭俗并不能单纯看作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我们不能忽视其中表现出来的征服自然、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和古老的智慧。而且,发展到今天,祭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娱乐、交际活动。平时,辛勤的渔人成年累月甚至夜以继日地从事生产劳动,很少有时间娱乐消闲、探亲访友、借贷买卖。于是。他们把盛大的祭祀集会当作极好的机会。进行娱乐活动,与亲友欢聚,或是完成某种交易。

太湖渔人平时有一些忌讳。譬如,吃鱼的时候,不能把鱼翻转身——由“翻”造成翻船的联想,是下吉利的。还有一些讨吉利的做法,譬如,用鲤鱼表示大吉大利,用百合表示百年好合,用方片糕表示平步青云等等。这些都是相沿成俗的习惯,是追求美好幸福的愿望的一种表述。

标签:历史

标题:太湖地区的渔俗水乡情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7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