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人为善”谈友善 与人为善的意思
“与人为善”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我们经常说:“做人要讲良心”,用朱熹的话说:“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换言之,良心就是善心,“讲良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人友善。
“友善”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友善”是“团结”的基础,“团结”是“友善”的目的,因此,《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把“友善”排在“团结”后,就是人们常说的“团结友善。”“友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做人的基础。
按《说文》的解释,“同志为友”;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叫“善”。友善就是人和人之间亲近和睦。在“友善”中,“善”是基础,是核心,“友”是表现,是形式。没有“善”作基础,作核心,就难“同志”,即使捆绑在一起,也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结果必然是“强扭的瓜不甜”。
描述“友善”的成语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待别人,帮助别人,多为别人做好事。它和大家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两个方面为我们提出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与人为善”从古到今都是一种美德,在古代,有道德,肯帮助别人的人被尊称为“善人”,好的品德叫“善良”,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叫“善心”,仁慈而善良叫“慈善”,慈善之事叫“善事”,做善事叫“善举”,善事做得多的人叫“慈善家”,就是六根清净的和尚在对事物的赞叹时也要说“善哉!善哉!”。
友善和许多因素关于,主要是:
友善和生命观关于。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要能够“不争”,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甚至是高尚的生命观和世界观,我们不能想象,像杨朱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铁公鸡”能够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慷慨解囊;我们更不能想象,一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者能够在别人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要能和人友善,就要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知道“即使自己是块钢,也打不了多少钉”;知道“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对人友善,我们才不会刚愎自用,才不会看别人总是“一览众山小”,才不会对人颐指气使,招别人嫌,让别人“敬鬼神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