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今天传统文化网小编为你聊聊元宵节的由来,供您参考。
农历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过大年”。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安,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元宵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据古书记载,汉代便有了这一节日,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这个节日曾带有迷信色彩。古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都是道教信奉的神,并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后来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说天官正月十五生,为上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为中元;水官十月十五生,为下元。从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就有了过上元节的习俗。
据说,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候,周勃、陈平等一起设计解除了“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留念平息“诸吕之乱”,每年正月十五夜,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安,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
不过,元宵节开始盛行还是隋唐时期。隋文帝年间,每逢元宵节来临,京城长安和各州县,大街小巷人们熙攘往来,有的举着火炬,有的敲着鼓点,有的戴着动物面具,有的男人穿着女装,共庆元宵。
唐代,首都长安规定,为维护首都的治安,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以后,所有行人要回到家里。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百姓放三夜花灯。在当时的长安,“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阙万重开”。在当时的洛阳,“月下多游骑,灯着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到了宋代开宝年间,甚至延长到十七、十八两个晚安,有所谓“五夜元宵”之称。
到了明朝,灯节还增设戏曲表演。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位,规定元宵从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续张灯十夜,成为我国最长的灯节。年年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
清代灯市也盛行一时。北京灯市口、前门外、厂甸一带都曾设灯市,家家店铺都悬挂五色彩灯,观灯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江南苏杭等地元宵放灯、赛灯、观灯,至今尤盛,相沿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