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与各地除夕的风俗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腊月最后一天的晚安,又叫大年三十。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接。要讲清除夕的来历,就必须讲明白“除夕”这个词的意思。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在这天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所以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进行。
周秦时期,在一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办“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过小年。这天家置酒宴,人们相互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一般要三天;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祭祖和守岁。现在,各地除夕的风俗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除夕晚安进行家宴。不管相距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要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的人,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置,摆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家庭宴会。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安吃顿饭。”
吃饺子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财源广进。
吃元宵和年糕
南方除夕通常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取同音“年年升高”之意。这一天,全天下的中国人都不约而同地来赴这场盛宴,怎能不让人打动?!
祭祖
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洗漱,穿着礼服,在供桌之上放好祭品(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焚香,点烛,烧元宝,放鞭炮,全家人按辈分、年龄的顺序叩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一般都是灯火通明,香烟不断。
除夕祭祖是我国流传深远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始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思想,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祖仪式,心怀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前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述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能够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更多对于除夕的话题,请参阅除夕是几月几日,除夕的来历和我国除夕的习俗有哪些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