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语言习俗知多少

国学传统文化

回族的语言习俗知多少

九棺围观:℉更新时间:12-06 20:01

回族的语言习俗知多少

回族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在通华语用语的同时夹带着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我们把这归原于回回人的历史记忆。

回族先民来自中亚细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后来,在长期与汉族杂居,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通婚,并共同参与征战、守备屯田和流动经商等,用波斯和阿拉伯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在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其中突出的有:

1.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等外来语汇。例如伊斯兰教每天定时礼拜五次,称“晨礼”为“榜多德”(波语)或“发吉勒”(阿语),称“响礼”为“撇申”(波语)或“祖呼勒”(阿语),称“晡礼”为“底盖勒”(波语)或“阿苏勒”(阿语),称“昏礼”为“沙母”(波语)或“阿沙衣”(阿语)。

2.中西合壁、汉阿语搭配,冠以汉语。如克塔布——經典、书籍(汉文经书则称“汉克塔布”)。改莱目(改郎)——笔(阿訇以刀削竹笔写字,称“竹改郎”,自来水笔原先是外国输入,称“洋改郎”)。埋体——死者,遗体(送葬、出殡则称“送埋体”)。

3.汉语另有含义。如,亏心——指处境困难可怜 (汉语原指行为不轨,出了差错而问心有愧)。看守——指品德修养,遵经办事 (汉语原意含守卫、监视、防范的因素)。无常——死亡 (可能出自古代传说的影响,认为人死亡时有无常鬼来勾魂,借“无常”作为避讳“死”的婉辞)。水房——专指清真寺里的沐浴室。上述语汇要谨慎使用,穆斯林乡老十分重视,如有不懂这些词汇的回族青少年到寺里沐浴,把“水房”称“澡堂”,不说“冲洗”而称“洗澡”,就会引起反感,受到斥责。

4.用汉语表述的经堂语。如,奴婢 (奴辈)——穆斯林群众对真主的自称 (有时亦用阿语“阿布社”或波语“榜得”自称)。教生——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自称(意思是跟随先知的教徒或民众)。这两个同汇不能张冠李戴,颠倒互换,只能自称“真主的奴辈”、“先知的教生”,不能说成“真主的教生”、“先知的奴辈”。

5.把宗教术语借来表示时间概念,主要是用于拜功的名称,如:

我前天“虎伏摊”后(夜间)从兰州上火车,今天“微申尼”(中午)时抵达北京。

我每天“榜布多”(拂晓)前在草坪锻炼,“底盖勒”(傍晚)以后还到街上散步。

由于这些拜功的名称众所周知,概念清晰,听起来便能完全理解而不必求助于翻译解释。这也反映了宗教生活深入人心。

标签:历史

标题:回族的语言习俗知多少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7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