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的特色民居-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陕北高原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考古发现,轩辕黄帝部落活跃在陕北大地时,用作藏身的人工洞穴,正好记录、透露了这类原始穴居的信息。经过几千年的缓慢演变,原始洞穴逐渐成为定型的土、石、砖窑洞。
据研究,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当今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为舒适宜人。
一院窑洞通常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洁白利落,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十分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装饰一些画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叫做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十分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大方。窗花坝占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照进来。
窑洞的最大优点是冬暖夏凉。冬季窑外滴水成冰,北风呼啸,窑内灶膛里烧些柴火就暖融融的。夏天7月窑外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如秋,胜过安空调。人们常说陕北穷,这窑洞却是大自然给予陕北人的厚爱,也是陕北人的智慧象征。
陕北窑洞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延安写下了窑洞史最为光辉的一页。1935年,中国共产党把延安当做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延安凤凰山下、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及鲁艺旧址的山沟里修建了众多石窑洞和土窑洞。
进入90年代,离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500米的地方,建成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这一宏伟的整体纯窑洞建筑群依山而建,共八排268孔窑洞,按三星级标准修建。窑洞墙上挂着安塞农民画,窗户格子纸上贴着陕北剪纸。每排窑洞前摆放着石磨、石碾和石桌椅,洋溢着陕北农家气息。延安窑洞宾馆成了延安旅游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