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礼如何举行?
蒙古族在漫长的游牧时期,曾经历过抢婚阶段。近世又常以马牛羊为聘礼,清代一般以马2匹、牛2头、羊30只为最普遍(定居后改为钱款衣物)。婚礼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特色。如许婚宴(订婚礼)在女家举行,称做女方的“不兀勒札儿”(蒙语,专指羊的颈喉)宴。宴上请姑爷吃“不兀勒札儿”,以寓“好马一鞭,好汉一言”,今生今世不得反悔。后来不在许婚宴上设此仪式,而与完婚宴同时举行。新娘的嫂子和弟弟常故意将此物煮得硬硬的,使新郎掰不断骨节,因而罚酒、取笑。
蒙古族婚礼重迎亲。婚前一日,新郎带上弓箭和佩刀,穿上新娘亲手做的袍靴,由一群男宾相陪伴,前去迎亲,至女家,先拜过岳父母,向佛献哈达,递鼻烟壶,说谦卑吉语。岳父赠以荷包等物。此日做彻夜欢,席上对歌,有“求名歌”、“迎亲歌”、“劝嫁歌”、“宴歌”、“送亲歌”等,歌唱的双方有男方请来的歌手和宾客,女方则多是姑娘的嫂子和女友。歌子多是民间流传已久的套曲,也有即兴编唱的,歌词优美、滑稽,充斥着智慧和喜剧气氛。有些地方男方娶亲时专请职业歌手去唱喜歌。东部边远草原也有因无祝词歌手不能对歌的,但“求名歌”要唱,求名礼必须进行。一般做法是宴后新娘背脸端坐,姨姑姊围坐四周,婿向女背半跪问名,女故意不答;婿想方设法问之,终不答,最后则由陪坐姐妹告之。
晚间举行“沙恩吐宴”,这是女方设的第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离别宴。席间,新娘、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桌。姑娘们和新郎争夺“沙恩”(俗称“嘎拉哈”),因“沙恩”象征儿女联姻,“连着骨肉连着心”,执事人有意偏袒,总是让它为姑娘所有。于是歌手便唱起《赞沙恩》、《亲家歌》、《姑娘的歌》、《额莫的歌》等宴歌,向对方索取“沙恩”,最后唱到《报时歌》。因为启程时间已到,女方姊妹才无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给新郎。之后新郎与父母、姊妹们哭诉惜别之情。
早晨,送亲时辰一到,新娘被叔父或兄长用毡子抬上喜车。出发前,新郎骑马绕喜车跑三圈,以示留恋、告别,然后起程。送亲人跟着随行。蒙古族送亲人员较多(俗有“蒙古人送亲的——大帮”的歇后语),娶亲途中双方策马疾行,互相追逐,或以女方抢新郎帽子为戏,阻车前行,保存古代抢婚遗俗和草原婚俗特色。娶亲至男家,新郎解下弓箭和佩刀,供于佛前,或放在马窗西侧(以西为大),以为镇邪之物,三日之后,新娘收起,作为吉祥物,终身收藏。
蒙古族娶亲重视吉时,过去娶亲因道远未到家而时辰已到,有在路上交拜成礼者。
喜车按时辰到家时,男家出来四个媳妇向送亲队伍问安敬酒。新娘的嫂子接过洒杯后,向四方洒酒敬神,再向车轮洒茶水洗尘。然后拜天地。进屋请全福人“分头妈”(亦称干妈)为新妇梳头。分头妈执绵羊右腿骨用作簪柄,分发作两绺,与新郎梳下的发丝合在一起梳成媳妇头。颇有古“结发”之遗意,寓有“白头偕老,幸福绵长”的吉兆。新娘梳洗完毕,行拜火礼。院中置一方桌,桌旁生一盆火,桌上放有弓箭、羊骨。新婚夫妇并跪拜之。同时请喇嘛诵经祝愿。古时的拜火礼为手持羊尾油,用火点着,投入火中,对火三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