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哲学观念与思维方式
“怎样研究”这种方法问题,从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上来说,在实际的研究中往往是并不十分明确的,或者说,研究者对于自己的哲学观与思维方式并不是经常都会具有自我意识的。实际研究中的哲学观与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实际上具有和依靠的,而不是作为问题进行研究和谈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
这些观念与思维方式往往处于隐蔽的现实,是一种不确定的现实。哲学观往往是通过接受哲学教育及进行哲学研究所形成的对哲学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作为哲学思考的背景性思想前提就转换为思维方式。哲学观与思维方式通常来说是一致的,哲学观是一种静态的思想观念,哲学观的活动现实就是思维方式。
比如,扣哲学理解为对于世界观的学问,并进而把世界观划分为难物的和唯心的,这种理解就是哲学观。当运用这种哲学观去理解问题时,哲学观就转换成思维方式,即用唯物唯心的标准进行哲学判断。
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对进行研究所依据的哲学观及思维方式具有自觉意识,如果不能对此形成自觉,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重新理解。因为,即使不能对自己的哲学观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也一定会有一种潜在而又实际起作用的哲学观与思维方式。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研究就会按着潜在的哲学观念进行,这实际是在这种哲学观内进行的研究,研究的结论是跳不出这个哲学观的。
比如,形成了“唯物唯心对立”的哲学观,就会把比较的材料章来用这个观念进行判断。其实质是研究材料成了论证哲学观的论据,这种研究很难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这个问题在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统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时代,其暴露出的弊端是很明显的。
哲学起源于西方,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西方文化祥式。但是在当代人的观念中,哲学已经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性成为具有人类性的文化样式。然而,由于西方哲学的深厚传统以及西方壮会在当代世界中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哲学的地域性被忽视,不仅西方人仍以自我为中心,非西方人也多视西方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代表甚至标准。这样,自大的西方人与丧失自我的非西方人共同把西方的文明与文化当成整个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象征,西方的地域性也就不可避免地被遮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