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祈寿话重阳 九月九日是什么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视为阴数,把“九”视为阳数,九月九日有两个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人们认为这是阳气极盛的标志,是个吉利的、值得庆贺的日子。虽然直到唐代,重阳节才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但是因为它的节期是在季节变换的特殊时期,所以,相应的节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逐渐积淀了。
像很多节日的起源一样,重阳节也是由多种民俗含义汇集而成的节日。从《吕氏春秋》看,它最早可能与秋天农作物丰收时,人们举行的祭祀天帝和祖先的仪式关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南北朝时,这种习俗已经演变成野外的宴饮了。
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个日子的理解更丰富了。从史书的记载看,因为两个九是阳气极盛的标志,阳气和人们的生命力关于,所以人们把这个日子和“长寿”的含义联系起来,通过饮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达到长寿的目的。但同时,另外一些记载中,人们把这个日子和避祸联系起来。稍晚的时代南朝时,有一个神异的故事被记录下来,它对重阳避祸的原因做了解释。
故事说:有一个叫做桓景的人,他跟随道士费长房游学,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桓景的家中将有灾祸,只有全家人的胳膊上都佩戴上装着茱萸的小包,而且登到高高的山上喝菊花酒,这样才可以避免灾祸。桓景的全家按照费长房说的去做了,果然,这一天晚安他们从山上回到家里时,发现家里的家畜都死了。大家听说这件事,都纷纷效仿桓景一家的做法,于是就有了重阳节登高避祸的节俗。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说法,其实也有内在的联系。我们不知道登高是否能够避祸,但是登高能够健身是确定的。而且人们选择这个日子作为“全民健身日”还有着特定的民俗意义。
春天的清明节,人们要“踏青”,因为在经过一个冬天后,身体里的阳气几乎要消耗完了,“踏青”的目的是到阳气萌动的户外,补充身体所需的阳气;与春天的活动相呼应,秋天的重阳节人们也要到阳气充盈的户外去补充阳气,这叫“辞青”,也就是说,在绿色的草木就要枯萎的时候,再去郊外向绿色告别,在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之前,为自己的身体补充足够的阳气,来应付冬季那些阴气盛行的日子,阴阳平衡才能身体健康。
既然辞青的目的是为了自身接收更多的阳气,那么阳气最盛的地方就是高山上了,因为高山和天最接近,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所以高山上能够接收到来自天上的充盈阳气。当然,这些都是人们为自己的节日行为编织的理由,虽然它们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登山远望,饱览美丽的秋色,令人神清气爽,情感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正是长寿的重要条件。所以,重阳节的节俗实际上是人们为获得健康、长久的生命而作的努力。
在长寿意义的基础上,1989年,中国政府把这个节日定为老人节,号召全社会关心老人,也提倡老人们积极健身,拥有健康的晚年。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对保护这个传统节日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