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从黎桶到磨装的民族服饰特点
壮族是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之一,善于吸收与之交流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这从其衣着的嬗变发展可以见出。
宋代壮族多穿青花斑布衣。明代男子着称为“黎桶”的短衫,妇女则是上穿黎桶下着“花被”,或穿蜡染青衣裤而领口、袖口彩绣花纹。清代男衣短窄,女衣不掩膝,下穿细褶长裙。
桂西南天等县进结乡妇女涛代的流行服饰是上穿仅能遮盖腰裙头的拉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从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和两袖口绣着滚丝绒线大花边,衣领矮,露出硕长的颈部;下穿刚过膝的桶褶裙,拉开裙子是一方块,围叠起来左、右端分别至右、左腿心,裙子外面正对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臂部打几个皱褶,臂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钉几针线钉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穿起来从前面看是桶裙,从背后看则似褶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壮族服饰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时尚“唐装”,男子大都穿对襟衫,中间有七至九对扣子,下穿长裤;女子多穿圆领对襟上衣或偏襟上衣,腰系花边围裙,下多穿长裤,边远山区也有穿裙的。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衣着与全国大多数民族相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不但同全国之时尚,有的还受世界时装的影响。
桂北龙胜县龙脊十三寨的壮族妇女,喜欢用蓝底花布做胸围,胸围领口处精心地绣上尖口朝下的三角领花图案。身穿对襟衫的妇女再穿上这种胸围,显得既朴素大方,又端庄秀美。龙胜、巴马、大化、凤山、东兰、邕宁等县,壮族未婚姑娘在冬春寒凉天气,赶圩、做客时穿几件新上衣,内长外短,层次分明,件件可赏。新衣少则三件,多则五至七件,充分展示她们能织、善染、巧缝各种衣服的本领。桂西北隆林县妇女穿偏襟齐腰短衣,衣领绣花,腰系百褶短裙,再穿长裤,俗称“三层楼”,与90年代城市姑娘流行穿短马夹形成三层次的时装,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