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哲学中的普通语义学有哪些核心内容
普通语义学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美国,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创始人a h s.柯日布斯基,原籍为波兰的美国哲学家。普通语义学的代表人物有,政论家s切斯、祖籍日本的美国语言学家s.i_哈亚卡瓦(早川一荣)和数理生物学家a.腊波波特等人。他们除研究语言、思维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外,还研究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并重点研究语言对思维和行动有哪些影响。他们建立了普通语义学研究所、国际普通语义学会•主办了《普通语义学报》和《普通语义学评论》等。
他们把人类世界分为语言世界和实物世界,并认为随着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语言世界也随之不断地扩大。在语言世界中,人人都需要具备语义学修养,人人都应该接受语义学训练,从而更好地掌握“外延法”,以此用来辨别词语有无确指的对象。他们强调有对象的词语(有外延的词语),才是可用可信的词语。他们宣称,研究普通语义学的目的就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做到协同合作、消除矛盾和纷争。
在普通语义学家看来,任何词语都有其自身的含义,即便像“美人鱼”这类虚假的概念,同样也不失含义,可以把“美人鱼”解释为有着“美女头、鱼身子的怪物”。但他们认为,虚假概念没有外延(无特指的对象).因为外部世界中没有可以例证的实物。例如“天使夜里守护在我床头”这句话就无外延意义。因为天使除了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他们指出,对于这类虚假概念的争论,必然是没有休止的,甚至造成冲突。因此,人类纷争的根源是无外延词语,需要通过“外延法”加以清除。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科学的抽象”和“荒唐的抽象”混为一谈,认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共产主义等,也属于“无外延的虚构”,并说人类的痛苦和冲突就是这些词语造成的,应该禁用它们。
20世纪40-50年代,普通语义学在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研究语言对思想、行动的关系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普通语义学夸大了语言的作用,把它视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力量,这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同时,普通语义学否定科学抽象,贬低理性认识,如此一来就陷入了狭隘的经验主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