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与道家思想
中国的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称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經典。
严格地说,道家与道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生命哲学、政治哲学,后者是宗教,但道教又脱胎于道家,道家的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有的宗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精神,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种存在形态。
从东汉中叶直到魏晋南北朝,道教有了较大发展,但在思想理论上并未有多大贡献。隋唐以后,道家思想已没有新的建树,道教的势力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
唐宋时期,不少帝王祟奉道教。唐代统治者自称名于后裔,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以道教为“本朝家教”或。皇族宗教”、有意加以扶持,确立了名子的教祖地位,《道德经》被尊为道教圣经,并收集和整理道书,加强了对道教理论的研究,从而形成祟奉道教的风气。北宋统治者仿效唐代提倡道教的做法,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宋撤宗还亲自为多种道教经书作注。
唐宋统治者的一系列祟道措施,对道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时道士人数大增,宫观规模日大,神仙系统也更为庞杂;经书数量益增,井编辑成“藏”,正式刊行。研究道经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相继出现。如隋唐时有王远知、孙恩题、成玄英、吕洞宾;五代十国时有杜光庭;北宋有张紫阳、陈景元等,他们对道教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南宋偏安,在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形势下,道教内部宗派纷起。新起的道教宗派,力图革新教理,大多土张道、儒、释三教结合,其中以正一、全真两大宗派最为有名。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袁。至清代,统治者实行重佛抑道政策,道教在上层的地位日趋衰落,而主要以民间通俗形式传播。
唐宋时期,一方面道教的地位被统治者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道教思想也较为深刻地影响到懦学,出现了儒道之间相互吸收、彼此融合的趋势,并最终使道家思想为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