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今文经学”经师何休的“太平”的思想

国学传统文化

汉代“今文经学”经师何休的“太平”的思想

绝世丹神围观:℉更新时间:12-06 17:30

汉代“今文经学”经师何休的“太平”的思想

何休(公元129一182年),东汉未期最著名的“今文经学”经师。其主要著作是《公羊传解访》,其实,就是对《公羊传》的注解。

东汉末年,比较关心当时社会危机的知识分子都注意到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及其不断激化的具体情况,他们也都清楚地知道这些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农民起义和汉王朝的灭亡。何休就是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其“《春秋》三世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并产生的对“太平盛世”的一种理想追求。

(1)在何休看来,社会太平的基础是“民以食为本”。在《公羊传•宣公五年》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这就是说,统治者向农民收税,应该以总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率最为合理。如果统治者真正实行“什一税”的话,农民就会歌颂他们了。

而对于《公羊春秋》中的这段文字,何休解释说:“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春秋》经传数万,指意无穷状。相须而举,相待而成。到此独言颂声作者,民以食为本也。夫饥寒并至,虽尧舜躬化,不能使野无寇盗。贫富兼并,虽皋随制法不能使强不凌弱。是故圣人制井团之法而口分之。”

何休的这段解释所表述的意思是说,在《春秋》中,讲“经”与“传”这一道理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在这里还要专门讲“颂声作”呢?

何休认为,这是因为《春秋》已经意识到“民食”的重要性。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何休的认识。在何休看来,人必定要吃饭,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老百姓当然是“以食为本”。如果人民饥寒并至,即使是尧舜亲身教化,也不可能使“野无寇盗”;如果以富辱贫、诈贫,即使是阜陶亲自执法,也不可能使“强不凌弱”。毫无疑问,有寇盗的原因是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农民饥寒交迫的原因却是两极分化的加剧。

因此,要真正地解决这一根本性的社会问题,就应该尽快地实行古之圣人制定的“井田之法”,按人口分田,使每独自一人都能填饱肚子,都能够穿上衣服,这在实际亡就是指解决温饱问题。统治者如果真正解决了广大民众的温饱问题,老百姓当然就不会以身犯险。

(2)何休认为,在《春秋》看来,作为劳动者的广大民众的理想就是对于“太平盛世”的追求和向往。因而对于自己极力主张的“井田之法”及其意义,何休还真的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作出了比较详纫的叙述。以此为基础,他还描绘出一幅农民在“井田制”下面劳作和生活的美好图画。毫无疑问,他所描绘的这幅美好的图画本身作为“太平盛世”的蓝本虽然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但是,这对于他提出来的“太平盛世“的概念及其虚构的“春秋三世说”来说,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有作出说明之必要。

标题:汉代“今文经学”经师何休的“太平”的思想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7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