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中的“天地周期论”
在《太平经》的所谓“太平思想”中,还有一个被称为“天地周期变化”及其循环住复的理论。对于这个“天地周期变化”的理论,《太平经》这样叙述说:“首之天地与今之天地,有始有终,同无异矣。初善后恶,中间兴定,一成一败。阳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则大坏。天地混商,人物糜渍。唯积善者免之,长为种民。种民智识,尚有差降,末同挟(读夹)一,犹须师君。君圣题明,教化不死,积炼成圣,故号种民”种民,“圣贤长生之类也。”(《太平经合棱》)
这就是说,天地都是有始有终的,现在的这个天地,就叫。今天地”,在此以前,还应该有一个被称之为“昔天地”的天地。但是,无论是现在的“今天地”,还是以往的“昔天地”,都是初期善而后朔恶。而在其初期和后期的中间,也应该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兴衰成败的环节。田九百六,这不过是“纬书”中历讲的一种推算的方法。而到了六九,就是天地的一个周期。到这个周期,就会“大坏”。“大坏”之后,天地又重新回到了混婉现实,重新开创新的天地。毫无疑问,这种所谓’天地周期变化”的论点与基督教的“世界末日”属于同一类型的东西。而后世的宋朝道学家邵雍也曾经根据这一理论进行推波,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此后的朱烹又沿用了邵雍的理论。在这里,《太平经》提及并且阐述的所谓“天地周期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天地。大坏”的时候,除行善积德之人外,其他人都不可能存在。因为,只有行善积银之人,才能免除这场灾难。这种行善积德之人,又称为“种民”。当然,这些’种民”的知识也并非无差别,而是参差不齐的。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点。还帚要“师君’来教化他们,才能使他们修炼成长生不老的人。这就是说,“种民’和能长生不老的圣贤,应该同属于一类人。《太平经》在这里提到的“师君”称号,很可能出自汉中的张鲁。因为张曹曾经在汉中自己的小天地里自称为“邮君”。也就是说,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张台本来就以为,他自己既然已经是“师”,并且还兼着明主(“君主”)的名分。当然,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他可以直接地运用这个称号去推行那个现成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这或许就是张鲁使用“师君”(“老师”兼“君主”)这个称号的来历和根据。
第二,在“今天地”中,最大的圣人据说是一位姓李的“帝君”。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才得以“受书为后圣帝君,与‘前天地•得道为帝君者,同无异也。受记在今,故号后圣。前圣后圣,其道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