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雨亭与风雨桥

国学传统文化

侗族的风雨亭与风雨桥

独孤求瘦围观:℉更新时间:12-06 17:19

侗族的风雨亭与风雨桥

侗乡的道路,宽阔平整,山路之中有风雨亭,溪涧河流之上有风雨桥,村前寨后的路面必用石板或碎石铺好,处处为行人着想。在广西三江至湖南通道两县间跨越越城岭余脉的湘桂孔道,便是侗族人民的杰作。此路全程25里,上岭下岭之处全部铺石块,途中还有15座风雨亭,方便行人休息,躲风雨避烈日。

在穿草鞋的年代,有行善的妇女打好草鞋置于亭间,以便草鞋烂了的行人换上新鞋继续赶路。冬天,有修德的老人打柴火置火塘于亭子间,以便行人烤火御寒。亭子附近修有水井-井上盖盖,清泉常洁,方便歇息者饮水解渴。

侗乡溪涧河流之上有风雨桥,三江县有108座,龙胜县有52座。典型的是著名的三江县林溪乡程阳风雨桥,长77.76米,宽3.75米,高11.52米.5墩4孔,每孔净跨14.2米,用直径0.4米的14根大杉木连排两层组成,上面铺木板、竖柱,建5座塔式楼阁亭,修长廊,顶盖瓦,两边装栏杆,设长座。其功用,集桥、廊、亭于一体,有审美的价值,行人可避风雨,欣赏景致;也是侗乡人乘凉讲古、行歌坐夜的好去处,成了侗乡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侗乡道路古朴清雅,是因为侗族人民热心于修桥铺路的公益公德。

侗族群众认为修路是行善积德,村寨间的道路坏了有入主动去修,而且还有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维修道路的活动。定期维修多在立冬后或立秋前进行。为时四五天。到时多由老人发起、大家互相邀约,或者由寨老串寨“喊寨”,通知寨民。

得到通知后,各家的成年男女即自带工具、饭包,到约定路段工作。崩塌者砌朴之,淤者清除之,除草、清沟、竖立岔路路碑,在山界上立石凳,在泉水旁放竹筒,让路人休息饮水。不定期维修,则是在平时遇到道路毁坏,三五人相约而为之,属于小修,在清早或傍晚或节日、农闲时进行。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大家都尽力而为。

标题:侗族的风雨亭与风雨桥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76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