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玄学的兴起、发展与没落过程
玄学是魏晋时代的道家之学。它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曹魏正始年间(240年~248年),史称“正始之音”。东汉王朝瓦解后,统治思想界的儒学失去了以往的魅力,人们对荒诞的谶纬之学、繁琐的汉代经学及为统治者服务的纲常理伦深感厌倦,于是转而寻找精神新的归属,这一特定背景令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走到了前台。
士大夫们醉心于这种清雅的论辩,其形制宛如后代的派对、沙龙,无数风雅之士聚在一起,剖析妙理,谈论玄道,好不快哉。由于倡导者都是当时名流,如何晏、王弼均为贵族,于是清谈迅速成为一种风气。他们谈论的话题大都围绕着《老子》、《庄子》和《周易》展开。这三部經典因玄妙深奥,被清谈家称为“三玄”,“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名士们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无、生死、性情、形神、动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问题。这些都与国计民生无关,因此在正统士大夫看来,清谈无异于误国,甚至将亡国之祸都归咎于这种清谈之风。唐人修《晋书》曾这样评价玄学之风:“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所述及的也是玄学的流弊。
其实,玄学虽不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却也是一种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对宇宙、社会和生命所作的哲学反思,正是这种反思,带来了魏晋时代人性和个性的解放。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更是魏晋风度的化身。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言论以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举动,直到现代还闪耀着自由的光芒。
事实上,魏晋之间在玄言清谈影响下所形成的放达生命和洒脱风气,千百年之下,仍自有其魅力。
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的般若学合流,曾经风靡一时的思潮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渐归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