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八月十五的祭月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性佳节,即俗称的“八月节”。此节日,正值秋季七、八、九个月时间的正中(或日“居中”),所以,人们将俗称的“八月节”,又美名为“中秋节”。
从前,每年一到中秋节,特别是中秋之夜,较富的人家,讲究“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北平风俗类征》)久而久之,普天下,千家万户皆受影响,将农历八月十五,亦美名为“团圆节”。
古时,不知有多少诗人,因之而产生了多少名篇佳作,如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在《送李秀才归荆溪》诗作中说:“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那么,自古以来,为什么每年一到农历八月十五,人们精神生活中会出现祭月的风俗呢?
随着农业生产和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科学家,通过对月亮进行相当长的时间观测后,发现了月亮圆缺的变化是十分有规律性的。所以,将月亮圆缺(亦称“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确定为一个月。
按照现代科学精确的计算,时间是29天12小时4分3秒。这实际上是月球(俗称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了计时上的方便,我国古代科学家经过不断研究,归纳总结,采用了取其整数的办法,即规定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将通过对“日影”(古时,称“日景”)的观测,发现一年的时间为365天多,亦取其整数,规定为1年12个月,1年为365天,多出来的时间怎样办?
天文历法科学家们.又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这样,不仅是把多出来的时间问题解决了,而且阴(“月球”绕“地球”周为一个月)与阳(“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相互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进行计算年、月、日的“阴阳历”,简要说来,这就是世界上我国独创的“阴阳历”(亦称“阴阳合历”)的由来。
因月亮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为了敬奉它,所以精神生活中,就逐渐出现将月亮加以神化,把它说成是“夜明之神”,每年一到农历八月十五之夜,就要进行“祭月”活动。
明代肘,官方朝廷为了密切配合帝王精神生活上的需要,为皇帝进行“祭月”活动能够有个比较理想的好地方,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京城的阜成门外南礼士路之西修建了一座“月坛”,成为明清两代帝王每年秋季进行祭祀“夜明之神”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