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话元宵

国学传统文化

正月十五话元宵

盛世官商围观:℉更新时间:12-06 14:09

正月十五话元宵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对于元宵节的来历,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相信神仙方术的汉武帝,对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乙神表示崇拜,在春秋两季设坛祭祀,而以正月十五最为隆重。祭祀从黄昏开始,灯火通宵达旦。自此以后,十五日张灯也在民间流行。

到了唐代,无宵节又受道家影响,道家提出正月十五为上元,乃天官赐福之日;七月十五为中元,乃地官赦罪之日;十月十五为下元,乃水官解厄之日。因此元宵又有“上元夜”之称。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句古有的俗话,是指在正月十五夜间举行的歌舞、灯会等娱乐活动。过去每逢元宵节,各地都要张灯设市,悬卖各式各样的灯笼,出售各种果品、小吃,晚安还赛灯、观灯,十分热闹。

这天夜里,人们在游玩尽兴之时,家家都要吃一种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粉、沥干搓成珠形带馅的食品。这种用水煮食的食品最早叫“浮圆于”,由于常在元宵节吃这种食品,所以后来民间俗称“元宵”。

我国人民吃元宵的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600多年前,《荆楚岁时记》里就有“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的记载,这两种食品是元宵最早的制作形式。至隋朝末年,逐渐成为元宵节的节日食品,称呼为“汤中牢丸”。唐时正月十五夜,家家制米圆相饷,也称之为元宵。

宋元时期,元宵节就更讲究吃元宵了,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浮糖圆子,澄沙圆子”。古代的所谓“浮圆子”、“糖圆子”就是指元宵。

元宵的名称甚多,古今叫法因地域而异,由于其形滚圆,所以叫圆子、团子、汤圆、汤团、粉果、浮圆子等。因旧俗元宵要吃汤圆,故元霄汤圆的叫法较普遍。

以米粉为原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节的应节食品?传说与嫦娥关于。

嫦娥偷食后羿长生不死之药升天奔月之后,后羿日思夜想,相思成疾。正月十四夜间,忽有一童子求见,说他是嫦娥的使者,嫦娥也知道夫君日夜思念她,但却无法下到人间。童子告曰:明天是月圆的时间,可作米粉为丸,团团如月亮模样,置于屋子西北面,并叫唤夫人的名称,三日之内夫人可下凡相见。

由此可见,元宵节,进食元宵汤圆,包含团团圆圆之意。自古每逢佳节倍思亲,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写有“今年元宵节,月与灯如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就是表述恋人不能团圆的经典话语。宋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云:“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亦寓团圆吉利之意。

而在祖国的台湾,还流传有这样的民歌:“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所以,全国东西南北,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合家欢聚,共食元宵,即认为是全家和睦团圆、生活甜蜜的象征。

标签:历史

标题:正月十五话元宵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7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