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养生的关系
祖国医学在“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养生以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是很重视的,认为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之一。《黄帝内经》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为生长蓬勃之季,故属阳,秋冬为安静、凝敛之季,故属阴。养阴、养阳,指增强机体适应四时变化的能力。《黄帝内经》还记载有四季不同的适应养生方法,例如: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如果有人当春而收敛,当夏而付匿,当秋而疏散,当冬而泄夺,便是违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在治疗方面,祖国医学也十分重视不同季节气候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在异常的气候条件下,使用某些药物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作用,特别是与气压和气温的关系比较明显。例如:洋地黄在暴风雨和气压下降时使用,其毒性反应增加。气温高也能影响药物疗效,特别是利尿药。《黄帝内经》早就提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径纪: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我国古代中医虽已对天气与健康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使用现代方法研究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还是近年代的事。我国对这一现象真正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60年代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及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在研究中考虑到气候和气象因素的关系,于是1972年成立了全国气象条件与呼吸四病(感冒、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8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医学气象研究座谈会。会议论文涉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及日全食、负离子、死亡率研究及祖国医学的运气学说等。
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学科在国外又进一步有了发展,瑞典、澳大利亚都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在印度还举办了一次国际性的讨论会。现在由于受空间研究的影响,生物气象学(包括医疗气象学在内)已被国际上公认为环境科学的领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