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清除口臭
据说,清朝的人去青楼,在喝完花酒后都会再要一盘糖炒栗子,而其真正目的就是想除掉自己口中的异味,好与自己的女神共赴巫山。嘉庆时,有竹枝词:“寒火三更灯半灭,门前高唤灌香糖。”也就是说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门前就有卖“灌香糖”的小贩了。“灌香糖”其实指的就是糖炒栗子,这玩意儿可谓是飘香四溢,用来清除口中异味效果应该不错。
除了糖炒栗子,具有除口臭功能的食品还有很多,比如丁香、橘子、橙子、花椒、茴香等。其中,用花椒、茴香等调料除口气在明清时颇为流行。
例如,明代开封有人宴请宾客时,饭前必有茶,饭后必有汤。饭前茶无非就是用开水泡茶叶,而汤一般是用花椒、茴香、白砂糖和甘草在锅中煮成的,当汤煮好后,客人们一人一碗。饭前茶自然是用来开胃,那么汤呢?当然是用来除口臭的了。不过,也有一些民俗专家持不同的意见,认为饭前茶和饭后汤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茶用来迎客,称之为“迎宾茶”,而汤是用来送客的,所以叫做“滚蛋汤”。
清朝人是否用花椒和茴香熬汤,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清朝的北京人最爱吃零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嘉庆时期的男人们,身上常常系着一个小荷包。荷包内并不是像女人的香囊一样,装有很多香料,而是装有很多胡椒籽。男人会客之前,总是把手伸进荷包里,捏出一小把胡椒放到自己嘴里嗑,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口臭掩盖过去。胡椒吃起来很辛辣,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当时药店卖得最火的药材就属去火药了。虽说嗑这些很容易上火,但是其功能倒与我们如今的口香糖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老百姓来说,口臭顶多就是降低一些情趣,但是对于总在公共场合露面的领导们可就没有那么简易了。据《孔氏谈苑录》中记载,唐朝的三省六部的长官在去拜见皇上的时候,嘴里总要含上一枚丁香果,丁香果发出的丁香油,会帮助人们除掉口中的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