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冒发烧变成“小儿科”的书-《伤寒论》
“小儿科”这个词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如果我告诉你,“小儿科”曾经要了很多人的命,你会相信吗?不过这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改变这一局面的仅仅是独自一人、一本书。
这就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他所编著的《伤寒杂病论》。这本总结了张仲景多年行医经验,又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经脉等医学思想编著而成的《伤寒杂病论》,经过千年地发展,对后代治疗流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别名张机,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医学家。张大夫当时所处的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混战,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又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疫情最严重,可谓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当然身为“官二代”的张仲景家也不例外。
对于这种悲惨的场景,张仲景历历在目,在他宗族中有个叫张伯祖的医师,在当时极有声望。张仲景为了学医,就前去拜这位张伯祖为师。张伯祖看这位宗族小辈“阿景”聪慧好学,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阿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仲景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总结了很多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终于写出了旷世奇作——《伤寒杂病论》。在那个充斥着“杯具”的年代,这部著作为百姓带来了福音。
可是在公元219年,张仲景不幸去世,张大神医半生的心血被搁置了很久。转眼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先生”出现了,是一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这位王大夫一次偶然的机会《伤寒杂病论》。王叔和命人加以整理,并且为它重新起了一个名称《伤寒论》。
王叔和为中国医学界做出的贡献,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的确,王叔和在对中医古文整理时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流下了对于《伤寒论》的宝贵资料。假若没有王叔和慧眼识珠,那么我们今天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王叔和不但整理出了张仲景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对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叔和同志还曾经在《脉经》序中写道:“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后来,这位流浪的“小孩”逐渐走向了民间,并且受到了医家的喜爱。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曾说过:“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见,是这部奠基性著作让人认识了张仲景,并把他推向了“医圣”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