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养性、养病”原则延续的变迁
中医养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一方面它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它被人们用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中医养生学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养身之道,被世界人民所认识、所接受。
(一)远古时期养生意识的萌发
人类产生之初,养生的意识就相伴出现,是养生意识的最早萌芽。火的发明不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还是人类养生萌芽的标志。有了火,人类就可以祛寒、熟食、恐吓动物、治病;火让人们学会了保护自己、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择地而居。上古时代的人不再随遇而安、风餐露宿,他们已经能够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状况,选择合适的居住环境;他们还能够建筑房屋,并知道开窗、通气,使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生理论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出现,在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养生思想形成初步理论。比较著名的关于养生学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和《内经》。《周易》以阴阳来阐述自然界的规律,提出了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这些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是先秦时期养生学、医学知识的总结,它对于人的生理功能、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较为深刻的阐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出了顺应自然等养生原则以及节制房事、针灸等养生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各个学派也对养生具有较为独到的见解,例如道教主张清静、无为而治、形神兼养等养生方法;儒家提出调摄精神、护养身体、饮食保健等养生方法;杂家认为只有养生才能长寿,养生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活动形体。先秦时期的人们开始将养生理论运用于实践,例如导引术、讲究卫生、药物养生、饮食养生以及优生优育等,都是他们采取的养生方法。
(三)中医养生在汉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汉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中医养生学在继承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基础上,也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医学家华佗主张动形养生,并且创造了著名的健身术——五禽戏;张仲景认为养生应该在顺应四时变化、导引以及调节饮食这三面把握。道家注重通过养生之术达到长生不老,常见的道家养生术主要有内丹术、吐纳、导引、胎息等;佛家主张通过禅定、身体和谐、改善环境、节制欲念等方法进行养生。道、儒、佛、医养生思想的融合:汉唐时期是道、儒、佛较为流行的时期,医学对其进行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养生理论,其养生观点为养生贵在养性、节欲、食养,另外它还强调了妇幼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