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什么,你了解农历吗?
不知您注意了没有,在每天报纸的刊头上和日历上,除了标明公历的年、月、日、星期之外,还注有农历的年、月、日、节气等。农历和公历是我国并行使用的两种历法,而农历则是一种阴阳合历。
我们把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基础的历法称为阳历,而以月亮圆缺周期变化为基础的历法称为阴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适应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在制定历法时,不但严格地按朔望月周期定月的长度,而且还兼顾寒暑交替,四季轮回,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长度相近,使历法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成为一种阴阳合历。
我国上自秦、汉以前,下至清末,仅名家历法就有一百余种,它们都属于阴阳合历。据说,我国早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夏代,就已经在使用这种历法,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才改称“农历”。这个名称大概源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制定历法必然要为农业服务吧。农历还有“旧历”、“中历”之称,这是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宣布采用公历后出现的叫法。另外,民间还称农历为“阴历”,也是相对于公历而言,但概念是错误的。
农历的历年长度以回归年为准,但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日,它比12个朔望月多11天左右(29.5306天×12-354.3672天)。如果每年都设12个月,累积下去就会发生错乱现象,比如2000年的春节在2月份,16年之后的2021年的春节就要到8月份了,这显然不行。农历中采用十九年七闰法,即在19年中设置7个闰年,闰年为13个月,平年为12个月。采用了这一方法后,农历的19个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天数仅有0.09天之差,合2小时9分36秒。
农历中月的长度是根据朔望月的周期而定的。但朔望月的周期也不是整天数,于是人们就用大、小月的办法,把农历中的历月定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那么大、小月又是如何定的呢?这是根据朔出现的时刻,即按两次出现朔的间隔日数而定,两朔间隔为30天时为大月,否则为小月。
农历的成功之处在于闰月的巧妙设置,闰月的安排与二十四节气的安排息息相关,因此,在讲闰月设置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