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绝交的原因有几种,看看你遇到过没有
一是志向不同导致的绝交
这种类型的绝交在社会激烈变革的年代是比较多见的,在和平年代则比较少见。同是黄埔军校的同窗好友,由于志向不同,一个参加了共产党,一个参加了国民党,为了各自党的利益,战场上互相杀红了眼,千方百计地要置对方于死地。“文革”中,许多本来十分要好的朋友却为“站队”,也就是参加不同的组织而分道扬镳,成了死对头。
二是地位改变导致的绝交。
“一阔脸就变”(鲁迅语)的朋友实在太多了,似乎已经成了规律。由于看不惯那种小人得志的样子,和他们绝交是必然的,但犯不上像朱穆这样绞尽脑汁地写什么表明自己观点的檄文,倒应该采取齐白石老先生的做法:画一只螃蟹,写上“袖看君行”几个字,看他横行得几时!
三是小事引起的绝交
鲁迅和林语堂曾经是好朋友,他们一个是举世公认的“左翼文坛之雄”,一个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风趣大师”,按理,都是“成功人士”,应该互相尊重,然而,他们却为芝麻大的事闹得几乎绝交。
四是“名”导致的绝交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又都是湖南老乡。曾国藩是进士出身,走的是坦途,左宗棠科场失意,是“师爷”,也就是参谋、秘书出身,走的是小道。曾国藩语言迟讷而城府很深,左宗棠语言尖刻而锋芒毕露。左宗棠曾在曾国藩手下工作,是曾国藩竭力强烈推荐才得以飞黄腾达的,按理,左宗棠对曾国藩应该怀心怀感恩之心才对。但由于两人的性格差异太大,对“名”追求的路径不同,导致他们曾几乎绝交。
事实上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大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是由于性格的不同,对“名”的态度的差异,才导致他们的矛盾激化以至几乎绝交,这也是我们在处朋友时要特别注意的。
五是“利”导致的绝交
秦末汉初的张耳和陈余,原来是十分好的朋友,《史记》称为“刎颈之交”。在张耳被秦兵困于巨鹿的时候,由于陈余为了保存实力,没有及时救援,两人产生芥蒂。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封张耳为王,而陈余为侯,陈余心中更是不服,两人嫌隙更深。待到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张耳已经在刘邦手下工作,刘邦请求赵国宰相陈余出兵攻打项羽,陈余出兵唯一的条件竟然是要看到张耳的头颅。刘邦用他人的头颅代替。陈余发现不是张耳的脑袋,大怒,拒绝了刘邦的请求。一年以后,韩信、张耳进攻赵国,率兵背水一战,斩杀陈余。张耳与陈余原来的刎颈之交终于以陈余的头颅落于张耳之手而谢幕。
“人与财交便见心,高山流水鸣古今”,在市场经济中,很多原来的好朋友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就大打出手或对簿公堂的事,我们见得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