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是多说好,还是少说好?

国学传统文化

话是多说好,还是少说好?

纯阳围观:℉更新时间:12-01 21:15

话是多说好,还是少说好?

话是多说好,还是少说好?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慎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朱柏庐先生治家经典话语》告诫后人:“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俗话说的“三寸舌头害了六尺身”“胶多不粘,话多不甜”“狮舞三堂没人看,话讲三遍没人听”和成语“祸从口出”,都从不同的角度,要我们“想好了再说,不要说了再想”,也就是要“慎言”。

为什么“狮舞三堂没人看,话讲三遍没人听”?这是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在起作用: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受刺激者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心理逆反。

鲁迅先生笔下有一位典型的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祥林嫂,她的阿毛被狼叼去了,她老是见人就说:“我真傻,我只知道冬天有狼……”,开始人们陪着落泪,渐渐人们只有同情,后来人们实在不愿听她唠叨,她刚要说话,别人就说:“我真傻……”,并马上走开了。

但话太少也不是好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常说“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的前提是“知人”。世上固然有识千里马的伯乐,但是正如韩愈老先生在《马说》中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没有伯乐或伯乐没有发现自己的时候,不妨自己表现一下,证明自己确实是好马。而表现的第一关,往往是通过语言让别人认识你,知道你,了解你,达到让对方“知”而后“任”的目的。古时候的毛遂,就是这样自荐的。

话的质量和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争天下的时候,谋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短短九个字,就为明朝的建立奠了基。诸葛亮的《隆中对》比朱升的话要多得多,但被敌人撵得四下逃跑的刘备,就是通过《隆中对》的透彻分析,才确定了目标,明确了敌友,和东吴的孙权建立了统战关系,最后当了西蜀政权的皇帝,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可见,话不在乎多少而在于该不该说,说得好不好。就像饭吃多了不好,吃少了也不好,合适最好是一样的道理。英国有一段俗语说:“能言是银,沉默是金”,金和银都是好东西,关键是怎样用?用在什么地方?

标签:和成语

标题:话是多说好,还是少说好?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6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