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钩心斗角”谈竞争 钩心斗角的意思

国学传统文化

从“钩心斗角”谈竞争 钩心斗角的意思

转世情神围观:℉更新时间:12-01 21:06

从“钩心斗角”谈竞争 钩心斗角的意思

成语“钩心斗角”出自晚唐诗人杜牧著名的《阿房宫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筑长城以御敌、建阿房官以享乐,但据考古学家考证,阿房宫还没有建成,甚至还没有动工,秦王朝就垮台了,但是,阿房宫这个名称却被人们记住了,诗人杜牧用诗人的想象写了《阿房宫赋》。

在《阿房宫赋》中,诗人用大量笔墨描绘阿房官的宏伟,其中对官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描绘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后来,用来描绘建筑的“钩心斗角”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成语,人们用它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形容竞争的激烈。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基础上,有人提出了“丛林法则”: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它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水分,枝干拼命向上长,根拼命向下扎,而不管旁边小草的死活,这就是竞争。

存在丛林法则是因为对任何生命体来说,能够占有的生存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为生物链上下一级生物的口中餐,也就是下一级生物的生存资源。俗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就是对竞争最通俗的描述。

獒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犬,它是通过竞争而从普通犬中脱颖而出的:当一窝年幼的小狗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这些幼犬为了生存,于是就发生激烈的竞争,互相撕咬,最后只剩下一只最优秀、体格最强壮的活着的犬,这只犬被称为“獒”,大家最熟悉的“獒”是产自藏区的“藏獒”。

生物之间通过激烈的竞争后,淘汰了不适宜生存的,保存了适宜生存的,各自发展了自己的优势,形成各物种独自的特点:食肉动物有强有力的爪子和一口就能咬住猎物要害的本领;食草动物有为发现和躲避食肉动物猎杀而发展起来的听觉和快速的奔跑能力;变色龙有能随外界颜色变化而变化以躲避天敌的变色本事;猴子为了争夺猴王的宝座而打斗得你死我活;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可以把大树“绞杀”……

竞争是残酷的,表面看来,竞争似乎是要决出一个我赢你输的结果来,但有的时候,竞争的结果却不一定有赢家,可能是双输。

《战国策》有一个鹬蚌相争的故事: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想:“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想:“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两个谁也不肯松口,都想让对方死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可能死。这时,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见了它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一起捉去做成饭桌上下酒的佳肴。

标签:诗人杜牧

标题:从“钩心斗角”谈竞争 钩心斗角的意思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6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