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忍耐是一种美德,但忍耐不能触及原则

国学传统文化

虽然忍耐是一种美德,但忍耐不能触及原则

官路驰骋围观:℉更新时间:12-01 21:01

虽然忍耐是一种美德,但忍耐不能触及原则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在具体问题上,孔老先生也是“忍”不住的:因为季氏的舞乐队打破了当时的规格,人数多了一些,就让我们孔老夫子看不下去,他愤怒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如果说,季氏的行为不符合当时的制度,孔子为了维护制度而忍不下气,倒也罢了,可《论语•宪问篇》记载仅仅因为老朋友原壤蹲坐着等待他,没有出门迎接,就“扯动南瓜带动藤”地骂人家原壤年轻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作出什么值得别人称道的成就,“老而不死是为贼”!并用手杖打人家的小腿,这种气就不应该发了。

圣人尚且难忍,何况我等。古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

“忍字头上一把刀”,只有克制、克制再克制,才能真正做到“忍”。

中国是文明古国,国家是一个集体,需要集体主义,需要互相多理解,不能任性,能忍的就要忍下去。中国人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因此,养成了中国人委婉和忍让的性格。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很大。儒家中心思想之一就是“和为贵”,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提倡“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道家强调“无为”,强调“避让”,讲究“韬光养晦、隐忍待发”,认为“有容之士福自在,无忍之心祸难消”;佛教则更是强调忍耐、宽恕,主张“慈悲为怀”,只要“放下屠刀”,就可“立地成佛”。正是由于长期的文化熏陶,养成了中国人“忍”的性格。

由于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处理矛盾时就有明显的区别:西方人一般采用对抗、回避、妥协和顺其自然这四种方法处理,偏重于对抗,俄国诗人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对手杀死的。中国人更愿意选择“妥协”,也就是用忍让来处理矛盾:“忍得一时气,免得千日忧”“打掉牙齿和血吞”“咽下这口恶气”是很多人的处世原则,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忍耐是一种美德,“忍”已经融入到国人的性格之中。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要的“忍”是需要的,我们应当做到“四忍”,即:

忍气。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惹来一肚子气,老想发火+如果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要知道,“所有都会过去的”,忍不下气,往往只能把事情搞得更坏,惹来更大的麻烦,让自己更不顺心。

忍言。我们的很多麻烦往往是嘴惹出来的,尤其是一些在自以为是“自己人”面前讲了不应该讲的话,被认为是“自己人”的人去添油加醋地告一个黑状,一定会让你“吃不掉兜着走”。因此古人告诫我们:“交浅而言深,君子所忌”“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朱伯庐治家经典话语》更是语重心长地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标签:俄国诗人普希金

标题:虽然忍耐是一种美德,但忍耐不能触及原则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6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