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派别与传承如何? 佛教发源地在哪里
佛教发源地是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它兴起的时期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大批城市国家纷起的时期。根据佛典的记载,当时北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比较重要的摩揭陀国和乔萨罗国都是佛教流行较早的地区。
当时印度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种姓分立制度,婆罗门教早期法典将种姓划分为四等: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雇佣劳动者、奴隶和某些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
这种等级制度,加剧了古印度社会的矛盾,加之民族矛盾的突出,为佛教的产生创造了基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正是代表了工商业者、高利贷者的利益,为佛教奠定了社会基础。
佛教是亚洲传播最广的宗教势力,它的影响遍及审美观念、建筑、舞蹈、戏剧、工艺品、文学艺术及音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有两个主要的佛教派别。一是小乘佛教,即“僧人之道”是由释迦牟尼所创。它在南亚和东南亚占主导地位,包括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以及其他地区。一是玛哈衍那,即大乘佛教。它是具有多神、多佛、多救世主和多种思想意识倾向的宗教,盛行于亚洲北部,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
大乘教主要有两派: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宗(有宗)。另一与众不同的派别可以看作是大乘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称作为金刚乘。它强调富有想像力的神学,把传统的思想与巫术结合在一起。它还有几种叫法:喇嘛教、曼礼衍那、神咒乘、真言乘、密乘。它强调运用咒书和经书,它主要盛行于中国西藏、内蒙古和蒙古国。
大乘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大乘佛教更具改良和自由性,它在玄学和推理方面常常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它的发展包容了多样的从外部吸收的成分,包括其他印度宗教和哲学成果。而小乘佛教则更具有历史性、保守性和排他性。
两种佛教流派中另一颇有意义的差异是:小乘佛教尊奉“四大圣谛”即(集谛、苦谛、天谛、道谛)和“八正道”(正义、正思维、正言、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修习使自己免受轮回之苦。而大乘佛教认为有众多神灵帮助教徒。
藏传佛教虽不构成佛教的一个派别,但因其表现与众不同,故单列为一类。它是各种信仰融合的产物,它保留着佛教出现之前西藏宗教本教的许多成分。此外,它还吸收了金刚乘經典中的密宗成分,它在中国西藏、内蒙古和蒙古国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