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吠陀》的总体内容是什么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学遗产,是印度人在世界文学史上"说出的第一段话",也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1)"吠陀"的含义及总体内容
"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后来,经过婆罗门的解释,逐渐被人们认为是宗教的"圣典",是神示的"圣智"或"圣经".《吠陀》是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共有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和《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是赞扬诗集,在四部之中最为古老,最为重要;《娑摩吠陀》是音节旋律集;《耶柔吠陀》是祷告仪式集;《阿闼婆吠陀》是咒语集。
这些带有宗教色彩不同体裁的歌谣,反映出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劳动生活、婚姻恋爱、风俗习惯以及部族战争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很高的史学与美学价值。
(2)《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是《吠陀》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赞颂诗1017首,另外附加11首,共为1028首,约1万余节,4万余行。据其中所遇见的地名判断,它最后形成于旁遮普和恒河上游一带。
A.《梨俱吠陀》中的颂神诗
《梨俱吠陀》中,歌颂因陀罗神的诗文大约250首以上,约占诗篇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歌颂火神阿耆尼的,有200首以上,约占诗篇总数的五分之一;再次是歌颂酒神苏摩(一种植物,可榨苏摩酒)的,有120首左右,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
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着力歌颂的英雄神灵。最初阶段,印度次大陆的原始居民把因陀罗表现为火的创造者、雷雨之神、生产能手和劳动英雄。
到征伐战争阶段,人们又把他歌颂为军事征战中的英雄。最后,因陀罗上升到众神之上,不管是"天神",还是"地祇",都得向他致敬。这表明:当时正处于多神崇拜向少神崇拜的转化过程之中。最初作为自然神的因陀罗也开始向社会神方面转化。这种变化,正是阶级的出现和国家产生这一社会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B.《梨俱吠陀》中的其他内容
《梨俱吠陀》作为印度早期的诗文,除了崇敬神灵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反映出古代印度人的劳动、恋爱、民情、风俗等方面的丰富社会内容。特别是那些反映男女互相爱慕,抒发悲欢离合的恋爱歌谣,清新纯洁,生动感人,表现出健康的恋爱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如《耶摩与耶弥对唱》:我愿意争取朋友,达到仁爱之情。/惟愿渡过空间广海而来的哲人,/忆念着世界和未来的年代,/有一个儿子,作为他的父亲的子孙。
是呵,不朽的诸神热望你将此事完成,/你是现存人间的唯一后生。/那么,让你的灵魂结合着我的灵魂,/你就是可爱的丈夫和我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