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孔子思想与言行的经典话语著作——《论语》

国学传统文化

反映孔子思想与言行的经典话语著作——《论语》

携美向仙围观:℉更新时间:12-01 15:43

反映孔子思想与言行的经典话语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的思想与言行的经典话语体哲学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研究认为,《论语》最终为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南宋学者朱熹把《论语》与《礼纪》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为中国封建时代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可见《论语》影响的巨大。

《论语》主要反映孔子以仁政和礼仪治理社会的政治理想。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说:"克已复礼为仁。"其具体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把"仁"与"礼"看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和治国的总纲。在他看来,富与贵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但是非"仁"不取;贫与贱虽是人们不愿承受的处境,但是没有正当的途径,也不轻易离开。这就为社会稳定奠定了道德伦理基础。

从表面看来,这种要求限制似乎过于刻薄,但如果与孔子对"仁"的全面论述结合起来,便可见其中"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的道理。

在孔子看来,民要以"仁"为纲守"礼";君则要以"仁"为纲爱人,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在过去的时代里,也有"为富不仁"、"假仁假义"的现象存在,但"仁义"作为一种由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道德规范。

千百年来,却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论语》中的许多经典话语片断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形象记录。

标题:反映孔子思想与言行的经典话语著作——《论语》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6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