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著作的里程碑——《史记》
《史记》,汉代司马迁撰,计130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从传说中的五帝到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历史。
其中,《本纪》共十二篇,可分两类,前五篇因史料太少只能采用合纪,五帝为一篇,其后夏商周秦每代一篇。其后到秦始皇则每个帝王一篇。项羽虽然没有登基为帝,但司马迁将其列入本纪。这样,将所有的本纪前后联系起来,实际上便成了历史大事的记录,是全书的总纲。其作用是展示清晰的历史线索,等于是全书的编年部分。
《表》共十篇,也分两类,一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是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汉之际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类是人物年表,与列传相互补充。有些名人《史记》里有传,有些人物虽不够设传,但有些事迹不能埋没,于是在表中记载,这样既能不遗漏重要人物,又能使眉目清晰。
《书》共八篇,是系统记述典章制度的体裁,可以说是分类史,开后世政书的先河。《律书》、《天官书》、《平准书》、《河渠书》等分别记述法律、天文历法、经济、水利建设等内容,是研究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世家》共三十篇,是用来记述诸侯各国世系的。春秋战国有许多诸侯国,汉初也有诸侯国,凡有子孙世袭爵位的便列入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小型的本纪。世家中只有二人是特例。一是陈涉,陈涉起义最后失败,并没有传之子孙,但司马迁将其列为世家,是对其推翻暴秦历史功绩的肯定。另一个是孔子,孔子无爵位,后人也无世袭,但武帝尊崇儒术,司马迁对于孔子十分敬仰,因此将其列为世家,便于记载其后代的世系发展。
《列传》共七十篇,可分两大类四种形式。一类是人物列传,分三小种:一是一人一传,如伍子胥、商鞅、孟尝君等。二是数人一传,可称合传,如管仲、晏婴合为一传;孙武、吴起合为一传;屈原、贾谊合为一传等。还有四人合为一传的,如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都是赵国大臣,便合为一传。三是以类相从,可称“类传”,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酷吏列传》等。第二类是周边少数民族历史,也称《列传》,如匈奴、朝鲜、东越等,是记载这些民族的历史以及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
《史记》这五种体例虽各有分工,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最能体现该书叙述特色的是本纪、世家、列传,而世家在以后的史书中因为历史情况的变化而不再需要。主要撰写形式则是本纪、列传两种,故简称为“纪传体”,以后史书,虽名称有所不同,但基本都采纳这种体例。因此说《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得到实现。班固评价《史记》说:“不虚美,不隐恶,其言直,其事核。”鲁迅先生评价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南朝刘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三书虽然名称不同,实际都是《史记》注本。今中华书局版《史记》已将三注合在一起,分别标注在正文之后,是最通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