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避免出现错别字的麻烦的

国学传统文化

古代是如何避免出现错别字的麻烦的

大唐虎贲围观:℉更新时间:12-01 15:08

古代是如何避免出现错别字的麻烦的

学术问题的第一要义是求“真”,清代桐城派学者提出治学要“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并重的观点,虽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各有侧重,但三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考据的第一点是版本要可靠。版本容易出现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校对不精,有讹误之处,即使是出现一个错字,有时候也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无法解释。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书在没有印刷术之前,反复传抄,难免出现衍文、夺字、错别字等情况。而印刷术出现后,有些常用书则又不断翻刻翻印,在这一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衍文、夺字、倒字、错别字等情况。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这是因声近而误的例子。但这还不至于有笑话。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意。久后寻迹,方知如此。“蹲鸱”是左思《蜀都赋》中的词语,据注解说:“蹲鸱,大芋也,其形类蹲鸱。”可这位官员阅读的《蜀都赋》注解中把“芋”字错写为“羊”字了。两个字字形相近。所以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这就是版本不好给害的。但颜之推时代没有刻本,因此可以断定是抄本的错误。刊刻本的错误同样误人。宋代朱或《萍州可谈》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更发人深思:

姚佑元符初为杭州学教授,堂试诸生,《易》题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先是福建书籍,刊版舛错,“坤为釜”遗二点,故姚误读为金,诸生疑之,因上请。姚复为臆说,而诸生或以诚告。姚取官本视之,果釜也。大惭曰:“佑买着福建本,升堂自罚一直。”其不护短如此。因为买的书有错误,将“釜”字刻漏两个点,姚先生误以为是“金”字,因此出错了题,闹出笑话。我在校注《九梅村诗集》的时候,也走过弯路。以前阅读该书时遇到“牡丹阙”这样一词,百思不得其解,查遍所有工具书,也查不到这个词,只好作为一个问题存在心里。但在其后的读书中,再也没有遇到“牡丹阙”一词,当然也谈不上理解了。

我手头的《九梅村诗集》只有民国十四年铁岭第二职业学校翻印本,未见到过其他版本。后来当对该书进行校注时,找来原版光绪元年的“红杏山庄本”进行校勘,才发现“牡丹阙”的“牡”字光绪年的“红杏山庄本”是“壮”字。这才恍然大悟。

标题:古代是如何避免出现错别字的麻烦的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