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赶茶场传承与保护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千年的赶茶场已经渐行渐远。虽然当地依托赶茶场经常组织各种经贸活动,但这一古老民俗的含义和功能都已发生了改变,民俗味儿越来越淡了。
现存的茶场庙与古茶场早已年久失修,当年演戏、斗茶的舞台也已湮灭,茶神祭典仪式中的相关道具、服饰也都损毁严重,急需重新制作。祭茶神活动的祭典法师大都年老,随着他们的谢世,已呈后继乏人之势。另外,现在的青年一代对民俗活动兴趣减少,仅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存在困难,赶茶场的生存空间已呈逐渐萎缩的趋势。
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民间艺术表演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比如在迎大旗中使用的旗面,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原因,一度在整个地区仅剩下一面,很多村庄的迎大旗表演技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又如亭阁花灯,因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要保护发展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大凉伞的制作技艺已失传,唯一的传人胡福星已辞世,而且他也没有传人,仿造原有作品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针对这一濒危情况,近年来磐安县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第一,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政府牵头深入细致地开展摸排,重新梳理赶茶场文化的历史沿革、区域分布、传承过程、民间艺术节目及人员构成情况,并将调研结果建成数据库。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第二,当地恢复并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表演基地,并每隔三年举办一次赶茶场活动。同时,注重重点培训新人和年轻人,培养赶茶场的接班人,使赶茶场活动后继有人。
第三,制订出台了《磐安县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规划》,其中对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做了五年专项保护规划。当地旨在希望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推进,不断挖掘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的含义,使其越千年而不衰,在今天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第四,建立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原生态保护区,进行综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将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的保护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的保护活动相结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