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来历与特点

国学传统文化

皮影戏的来历与特点

华夏之剑围观:℉更新时间:12-01 14:05

皮影戏的来历与特点

在中国,皮影戏也称“灯影戏”、“土影戏”;在土耳其,被称“卡拉格兹戏”。皮影是广大群众极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滦县及陕西乾县等地比较普遍。陕西皮影还分成西路和东路,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

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常常思念她。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十分高兴。这也许就是皮影戏的雏形。

南宋时期,开封和杭州等地有许多影戏棚,演出三国故事等,十分受欢迎。元代时我国的皮影戏流传到了缅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时,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又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到了法国,演出时就叫做“中国皮影”;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和德国,在欧洲曾轰动一时。

皮影戏中用人来操纵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最初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绞连,安装上三至五根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十分生动和逼真。

音乐伴奏和歌词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腔调。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标题:皮影戏的来历与特点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