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的来历和发展过程
在过去的老电影中,常用日历一页一页被撕掉的镜头表现时间飞逝。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手法,因为它应用的道具——挂在墙上的日历是人们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您知道日历是怎样产生的吗?日历是根据历法算出来的。
历法是一种计算时间并将它们组成年、月、日的方法,这些时间单位大致来自反复的天文周期,是自然界中最有规律最明显的变化,观察和测量这些周期并不太困难,但要将它们组织成实用的计时系统却非易事,人们为此研究了几千年。下面让我们简易地回顾一下历法产生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们不会农耕,以打猎、采撷为生。太阳是人们见到的最大最亮的天体。它的一出一落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循环交替,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久而久之,这种明暗交替的自然现象,在人们头脑里便产生了“日”这个时间的基本单位。
太阳下山后,月亮出来了,人们发现月亮的外貌是在周而复始地变化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圆,然后又从圆到缺,乃至完全消失。于是人们以“日”这个时间单位来计算月亮的变化周期,进而产生了“月”这个比较长的时间单位。
古人对“年”的认识要比对“日”、“月”的直观认识晚得多。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开始注意季节的变化。因为他们在经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与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大关于系。人们最早的“年”的概念是靠观察物候来建立的,比如寒来暑往、河水泛滥、草木枯荣、鸟兽迁徙、渔汛花期等。任何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初阶段都经历了这一过程。宋代诗人陆游的《鸟啼》诗云:“野人无日历,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怜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厌草茂。”证明我国古时就有“鸟啼知四时”的说法。由于每个国家或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所依据的物候有所不同,对于年也有不同的称呼。就拿我国来说吧,“夏日岁,商日祀,唐虞日载”。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牧草一青为一岁,因此把几年称为几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过长期的“观象于天”,发现用某些昏、旦出现的星辰可以定农时,知季节,而且比用物候定季节更为准确可靠。于是星象历逐渐取代了物候历。无论中外,在科学的推步历法产生以前的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都经历了由物候历到星象历的发展阶段。
物候授时和观象授时都属于被动授时,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之后,就能预先推断季节,并开始摸索年、月、日之间的编排方法,于是就产生了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