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二人台走西口
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到处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称。“二人台”这一地方小戏就植根在这块土地上,一出《走西口》更以它真实的社会内容、细腻的生活细节、精彩传神的表演、韵味浓郁的唱腔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二人台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地人叫“转火龙”。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在封建社会,由于这里地瘠民贫,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盘剥,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经过山西北部的杀虎口,跨越长城,到察哈尔、绥远等地,即今河套、后山一带去垦荒。因杀虎口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口——张家口的西面,故称“西口”。内地人把从杀虎口进入内蒙地区叫“走西口”。河曲旧志记载:
《走西口》创作于碱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难留,
怀抱上梳头匣,
给哥哥梳梳头。
清朝男子都留有长辫,这是特有的服饰民俗,从妻子给丈夫梳头开始,到离家后衣、食、住、行的嘱咐,“吃饭你要吃热”,“喝水要喝长流水”,
“走路要走大路”,“住店要住大店”,“坐船要坐船舱”,凡是一个做妻子应该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是那样的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临到分别的最后一刻,说出了一个纯洁少妇最担忧的事情:
哥哥西口外行,
不要贪“花红”,
恐怕你变了心,
忘了妹妹的恩情。
她谆谆告诫丈夫不要沾花惹草,没有感情基础的“朋友”是不牢靠的:
有钱是朋友,
无钱眼下瞅,
总不如小妹妹,
年长日又久。
如今,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河曲、保德已是旧貌换新颜,它以与众不同的地理优势,成为晋、陕、蒙三省区的商业流通集市,昔日走西口的悲惨生活已成为过去,但是《走西口》这朵民间小戏的奇葩,将永远开放在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