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鼓书的主要特点

国学传统文化

襄垣鼓书的主要特点

身负天命围观:℉更新时间:12-01 13:33

襄垣鼓书的主要特点

鼓书,属民间文艺里的鼓曲类,过去都是由盲艺人演唱的。那些听书迷们就总在听,他们为剧中人的幸福而乐,为剧中人不幸命运而忧,审美情绪升华到了最佳境界,而最流行的民间曲艺就是襄垣鼓书。

襄坦鼓书,又叫鼓儿词、襄垣调。它起源于襄垣,广泛流行于上党地区。相传,它是由宋金鼓子词演变而来,山西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的金代壁画中,画有艺人酒楼说唱的场面,可见宋金时期说唱艺术在山西已很普遍。到清乾隆初年,襄垣盲艺人成立“三皇会”,专门传授鼓书技艺。此后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350年),上党盲艺人史金星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道士化缘小调。咸丰年间 (公元1851年—1861年)盲艺人路水泉又吸收上党梆子、落子、秧歌等唱腔。清末民初苗喜来、段明和两代艺人又使板式、曲调得以发展。经过艺人们长期的努力,使之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成熟稳重的曲艺形式。

襄垣鼓书是一种板腔变化体说唱艺术,其曲调有鼓儿词、柳调两大类。鼓儿词唱腔以慢板为主,另有抢板、散板、哭板等。柳调唱腔以平板为主,另有鼓板、小哭板、散板等,以及起、送、导过渡板。襄垣鼓书以坐唱为主,在演唱短篇曲目时,一般由一人主唱、其它人操弦乐伴奏;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常常在说唱的同时,兼操锣、钹、镲、木鱼、鼓板等多种打击乐器。在演唱长篇曲目时,由多人担任剧目中角色,以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表演情节,塑造人物性格。艺人们操用的乐器分弦乐和打击乐两类。弦乐有京胡、二把、胡胡、月琴“四大件”,根据需要也可加三弦、二胡、中胡、低胡等;打击乐有单皮鼓、檀板、板鼓、木鱼、碰铃、小锣、钹、梆子等。

襄坦鼓书的传统曲目,有长篇、中篇、短篇几种形式,合计120余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长篇曲目有《五女兴唐传》、《金鞭记》;中篇曲目有《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短篇曲目有《小二姐作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等。新曲目有《打幡龙》、《打段村》、《血泪仇》等,皆富有时代色彩。

标题:襄垣鼓书的主要特点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