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文字与中国象形文字的消失

国学传统文化

秦始皇统一文字与中国象形文字的消失

光之羽翼围观:℉更新时间:12-01 13:28

秦始皇统一文字与中国象形文字的消失

秦始皇(前259-前210),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称帝的人。他13岁登基即位,39岁正式称帝。在他执政这段时间里,先后灭掉了韩、魏、楚、燕、赵、齐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诸侯割据,各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各种特色文化的发展,到了战国末年,文化的现实已经变得十分纷繁复杂了。

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语言和文字的变异十分严重,所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的就是这种局面。混乱而不统一的文字影响了各地域人民的互相交流,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协作。因此,当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书同文”,即废除秦国以外的各国文字,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官定文字。

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行着三种字体:籀文、小篆和隶书。籀文集中收集在一本叫做《史籀篇》的书里,这本书相传是周宣王时的太史、一个名叫籀的人所作,是为教儿童识字而编写的。里面的字体都规整而且结构复杂,后来人们把这种字体与小篆相对,称为“大篆”。小篆又称“篆文”,由圆转均匀的笔画组成,结体颀长,上部紧密,下部开朗舒展。隶书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它将篆文的弧形笔画改变为横、竖、点和方折等易于书写的笔画,书写和记认比较方便。

当时秦国文字的使用情况是: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字体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字体是小篆和隶书。统一的秦王朝便规定小篆和隶书作为全国通行文字。统一文字的工作由丞相李斯主持,编写了一些规范性质的书。李斯创作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创作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创作了《博学篇》。这三篇字书都是将日常用字编成四言歌诀的形式,以便记诵,字体采用规范的小篆或隶书,以便人模仿。这样,这些字书既可以作为小孩子识字学习的基础教材,又可以起到统一、规范文字的作用。

统一文字的法令公布以后,百姓们纷纷学习小篆和隶书,秦国以外的战国六国文字再也没人使用,很快便被人们忘掉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朝廷统一领导的、彻底的汉字规范运动。

从此以后,六国古文中那些象形、会意等等图画写意成分便从汉字中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篆那均匀圆转的线条和规范整齐的偏旁部件、隶书那横平竖直方折的笔画和高度简化的结构。汉字向符号化文字跨进了一大步。

有人从古代文化研究的角度着眼,为形象的象形文字的绝迹而感到惋惜,但是从整个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的符号化是一种进步,因而这次统一文字的改革不仅使人民从此有了一种通行全国的记录、交流工具,还推动了汉字形体加速向前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进步意义。

标签:中国历史上

标题:秦始皇统一文字与中国象形文字的消失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