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的起源与主要剧目

国学传统文化

绛州鼓乐的起源与主要剧目

血猎纵横围观:℉更新时间:12-01 13:25

绛州鼓乐的起源与主要剧目

山西新绛县古称绛州,隋唐时便成为晋南文化重镇。唐武德三年(620),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危及河东,李世民领兵东征,收复并州、汾州两地,在他平定太原凯旋归来,将士们作《秦王破阵乐》来迎接他。史书中记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伴以其他乐器。据说这就是绛州鼓乐的起源,当年擂鼓的土台至今犹存。

《旧唐书》说得很明白,李世民讲自己“受威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辞海》也说锣鼓杂戏“起源于绛州”。新绛民间也久久流传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等锣鼓曲牌。在县境内的吴岭、南范、东韩、寨里等村庄曾出土了大量宋、金、元时的墓葬鼓舞乐俑砖雕,这些都印证着绛州鼓乐之乡的历史地位。

绛州鼓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称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其中花敲鼓与穿箱锣鼓最典型、最著名,每逢年节和重要社事进行表演,是绛州鼓乐的精华所在。另一类是鼓吹锣鼓,多于民间婚丧嫁娶等礼仪庆典中表演。现在人们所说的绛州鼓乐,一般就是指花敲鼓与穿箱锣鼓。

花敲鼓是一种古老而罕见的鼓种,又名“花庆鼓”:由于演奏时不用锣镲伴奏,以革、木敲打为特色,又称“干鼓”。花敲鼓在演奏中尽量发挥鼓的优势,充分挖掘鼓的潜力,击打鼓的所有部位,甚至连鼓环、鼓钉都打遍。表演时用鼓24面,代表24个节令,演奏时,中间4人手捧拍板(俗称夹板)、梆子作舞,象征牛、虎、狮子、麒麟四兽。四兽的寓意取自牛之忠、虎之猛、狮之威、麟之祥。花敲鼓至今保留着古老的夹板(拍板),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夹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苇连之,击以代拍”。当地宋金墓葬也发现有拍板砖雕,说明唐宋时民间乐器中已广泛使用拍板,而目前锣鼓中保留拍板的唯独花敲鼓。一般锣鼓都以锣打节拍,而花敲鼓以拍板、梆子打节拍。持拍板者亦踏拍起舞,动作简练、质朴。这种鼓乐近似宋代鼓板,据说古时演奏者都戴着面具。

花敲鼓起源无考,一说隋开皇十六年(596),临汾县令梁轨引水灌田,人民修建了梁公祠以留念,并在第二年打起了这种锣鼓。一说元代至正元年(1341),绛州古堆村建造圣母祠,每年各村庄轮流主持圣母祠迎神赛社,遂有花敲鼓出现。但花敲鼓缘起之地却已成定论,花敲鼓最初流行于古堆村、上院村和三泉村,不久又流传到马首山下的南行庄,便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南路、中路基本相似,只是中路的表演者身系两串金银色马铃,下端结一绺红鬃毛,舞动时铃铛叮咚、红穗腾跃,别有风韵。北路增加了镟子,且24面扁鼓的鼓架略低,队形改变为四鼓一组,成双成对,表演由简到繁,时而同打一鼓,时而互击鼓槌,近似于襄汾“转身鼓”,富有舞蹈性。三路同出一源,各有千秋。

标签:历史

标题:绛州鼓乐的起源与主要剧目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