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驿-古代通信方式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邮驿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地发现并运用通信规律组织书信传递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创造和积累的一整套治邮经验,并多为世界各国所汲取。
在原始社会时,我们的先民们大概是采取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到了商代,边疆上开始有了通信兵,负责传递军情。这种形式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组织规模为大。
古代战争中,常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到了西周时,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当时,各诸侯国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
到了唐朝,这种制度更是盛极一时。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1600多处,其中水驿260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80多处,由驿亭的亭长管理送信的事。那时送信就像跑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往前传。遇到军情紧急,就在信封上插根羽毛,驿亭接到插有羽毛的信后,便马不停蹄,飞速地把信传递到收信人的手里。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70里,驴50里,车30里。
到了700多年前的元朝,中国的邮驿通信已经十分发达,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1496处。那时除“马驿”外,还出现了“狗驿”。狗跑得快,又能认路,不需人骑,只要在它身上缚一个装信的小袋,狗就能很快把信送到固定的地点。当时,有个最大的“狗驿”驯养着3000多只专门送信的“邮犬”,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犬驿。
另外,元朝还沿袭宋朝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这种急递铺是专门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有点像现在的军邮,全国估计约有2万处,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一昼夜可行200公里。
明朝驿站,基本上沿袭旧制。清朝中叶以后,近代邮政逐渐发展起来,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