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主要倡导者是谁?
中国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涉及文学,亦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成于北宋。唐代的倡导者为韩愈、柳宗元,而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则是北宋时人。
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是韩愈,他最先提出了古文的概念。视六朝以来讲究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称之为“古文”。韩愈提倡古文,还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道,即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积极实践自己的主张,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古文运动中的另一位大家柳宗元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创作,唐后期古文写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终于取代骈体,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值得一提的是,韩愈的古文,本有“文从字顺”和“怪怪奇奇”两种风格,后追随者们片面发展了韩文奇崛艰深的一面,古文运动开始走向衰落,骈文重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到了北宋,王禹偁开始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同时还把“传道而明心”和“句易通、义易晓”作为古文写作的标准,纠正了唐后期古文风的流弊。王禹偁之后,为古文运动作出较大贡献的是欧阳修等人。
欧阳修进一步开创了平易实用、骈散结合的古文新体制,使之成为宋代古文的基本特色。嘉祐二年(1057),是古文运动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苏轼、苏辙和曾巩都被录取为进士。再加上苏洵、王安石等人,欧阳修周围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古文家。他们的政见和文学主张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为后世典范的古文名篇,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平易流畅,文采飞扬,为后世所传颂。
嘉祐二年科举改革后,古文更是日益兴盛,并从此取代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支配文坛一千余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被白话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