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字典的发展轨迹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我们学习时如果遇到难字,找本字典查查十分方便。那么,字典是谁发明的呢?
早在周宣王时,就产生了我国见于著录的第一部字书《史籀》,也是当时教育儿童的一种识字课本。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配合统一文字的政策,特令李斯等用小篆编撰字书《仓颉篇》、《爱历篇》和《博学篇》。以后,陆续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不过,以上这些原只是一般的识字读本,也可以说是字典的雏形。
我国最早的字典要算《说文解字》,它是由东汉许慎编撰的,全书共15篇,共收字10516个。按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列540部,开创部首编排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晚清以来对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正是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古代字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晋朝吕忱的《字林》,是继承《说文解字》后编纂的又一部字书名著。在唐代以前,人们还把它和《说文解字》并称,可惜不久就失传了。
自隶书、楷书代替篆书通行以后,文字的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字和俗体也日益增多,于是就有人注意研究文字的异同,从而产生了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鉴》、宋郭忠恕的《佩觿》及李从周的《字通》。其中《字通》创建了按笔画排字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把字书真正叫成字典的,并非很远的古代,是从清康熙年间才开始的。
1710年,清朝康熙皇帝令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为首负责编纂一部包括所有汉字的书。这部书一共经过6年才编撰成功。全书42卷,共收字47035个。康熙皇帝认为这部书“善美兼具,可奉为典常”, 赞扬此书可当作常备的經典法则。字之典常,被人们简称之后,造出“字典”一词,康熙很喜欢这名称,就将这部收录了四万多字的书,命名为《康熙字典》。这是我国字书第一次用字典的名称。该书可以说是我国封建时代纂修字书的一个高峰。
另外,我国古代专门汇集经史中文字训诂的字书有唐陆德明的《經典释文》、清阮元的《经籍纂诂》,集释佛经音义的著作有唐释玄应的《所有经音义》、释慧琳的《所有经音义》,研究虚字的有清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都是价值较高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