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板凳的历史
当你坐在椅上或凳上,伏在桌上写字或者看书的时候,你想到过桌椅板凳的历史吗?
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虽然已有匡床(即筐床),但是还没有桌椅,常常“席地而坐”。古时所谓“席地而坐”的方式,大约有下列三种:
(一)跪。这是我国古代所有跪拜礼节的渊源。
(二)盘腿大坐,古人称为“跏跌坐”。这是一种比较舒适的坐法。
(三)两脚向前伸平而坐。因为两脚向前,身体形状如箕,所以古人把这种坐法称为“箕踞”。不过,妇女“箕踞”被视为很不礼貌的行为,据《韩诗外传》说:“孟子妻独坐箕踞,孟子入室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
到了汉代,西域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更进一步密切了,于是西域的坐具便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当时出现一种新坐具——“马扎子”,即两木相交,中间穿以绳子,可张可合。坐在马扎子上面;两腿下垂,古人把这种坐法称为“胡坐”。汉族人民在学习了西域兄弟民族的坐具制造方法后,加以不断地革新;,于是制成了各式各样优美的新坐具。汉代以后,便正式有了桌子、椅子等名称了。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凳子,则人皆笑其无法度。”可见到了南宋末年,凭桌坐椅还只是男人的特权。
南宋以后,桌椅的式样不断改进,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使之更臻完善。人们从“席地而坐”进到普遍凭桌坐椅,这是生活方式的一大进步。而这种进步又是同汉族与兄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分不开的。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喜欢明朝的桌椅板凳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研究认为,明代及清前期家具陈置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最为适宜,因为明式家具的简洁也适宜现代的极简主义:少就是好,越少就是越好。禅宗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段也是多,一说就是错,也许只有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人才真正理解这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