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乱弹的起源与发展

国学传统文化

浦江乱弹的起源与发展

武斗天途围观:℉更新时间:12-01 11:20

浦江乱弹的起源与发展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戏曲剧种,起源于南宋末年,形成于明朝中叶;明末清初迄今数百年间一直流行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温、台诸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影响遍及浙中、浙南、浙西、皖南、闽北和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是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因它发源于浙江中部的浦江县,故称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官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菜篮曲又名踏歌,曲调自由,歌词不一,顺口溜唱,一歌一和,亦称“天下和”,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和祭神等活动,宋代已盛行于浦江民间,成为脍炙人口的汉族乐曲。宋代的浦江籍诗人吴渭所赋的《田园杂兴》“土膏初动雨初收,草径芳亭趣最幽。坐睡略醒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间游”,便是对乡间唱踏歌的描述。而钱遥的《椒湖塘记》一文中也写道:“樵夫耕牧提负往来,前者歌后者和,各适其适,余每杖藜止堤下,周览旁听以穿山林之趣,而万虑消陨。”如今在浦江农村,农民们挑担行路、上山下山时随口哼出来的浦江乱弹,依稀还有当年踏歌的痕迹。

北宋靖康之后,北方沦陷,宋廷南渡,定都临安,随着瓦舍在临安的大量兴起,在北方盛行的讲唱艺术在南方也随之风行起来。由于南方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以及人们性情、喜好等各方面的不同,南方人不可能照搬全抄,而是在吸收北诸官调的基础上,根据南方的特点和本地民众的口味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更适宜南方人口味的南诸官调。

浦江也出现了讲唱艺术表演团体——坐唱班,也叫“什锦班”。所谓“什锦”,是明初出现在江苏一带的民间乐曲《十番锣鼓》的别称。“什锦班”既是浦江人进行婚丧礼仪、祀神祭祖等众多民俗活动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演奏队伍,也成了汉族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和艺人们赖以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

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的数百年间,浦江乱弹一直以讲唱艺术“什锦班”的形式流行于世,经久不衰。浦江坐唱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大量当地民间乐曲作为基调,使得诸宫调和踏歌产生融合,形成了具有与众不同艺术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浦江乱弹。

标签:籍诗人

标题:浦江乱弹的起源与发展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