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及特点
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陶器上绘制的图案花纹,便是我国早期绘画的萌芽。到了阶级社会后,中国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汉朝首先发展了人物画,宫廷有专业画工和专门的画室。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在我国的广泛流传,宣传佛教教义的壁画便大量出现、如敦煌壁画。这时的文人绘画也很有成就,“画龙点睛”的事,就是传说张僧繇画龙,只要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起来。
到了唐朝,山水和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发展起来。尤其是山水画,形成了“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泼墨山水”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开始出现“工笔”和“写意”的区别。到了宋朝,山水、花鸟画蓬勃发展,或表现大山大水的全景、或剪取山川秀奇的一角。在以后,又出现了“元四家”,以及清朝的“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杨州八怪”等等。
中国画基本上分为三个门类:人物、山水、花鸟画。从形式来看,又分为工笔、写意、重彩、浅绛、水墨等。写意里又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重彩里又分为金碧和青绿。不管是什么门类,中国画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点,即构图、用笔、设色三个方面。
中国画特别讲究“立意”和“传神”,它不受透视的局限,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便于画家“以形写神”,将最典型的形象和景物表现出来。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从时间看,包含春、夏、秋、冬四季。从空间看,既有江南景物,又有北国风光,既有东边日出,又有西边覆雪,这就极好地表现了祖国辽阔的锦绣河山,使人产生一种宏伟的完整感。
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是表现在造型手段上,就是用线条来写情状物。“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说的是用笔的重要性
中国画的设色是以“随类赋彩”为总的原则,以纯色平涂为主。为了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要通过晕染造成同一色调中浓淡深浅的变化。
中国画还充分利用“留白”突出主题,讲究与书法、诗文和金石(印章)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