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盟书》与石鼓文

国学传统文化

《侯马盟书》与石鼓文

末日重返围观:℉更新时间:12-01 11:07

《侯马盟书》与石鼓文

古代早期的文字,除了甲骨文与金文之外,还有一种书写在玉器和石头上的文字。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玉器文字,是1977年在甘肃庆阳野林出土的一柄商代玉戈。玉戈上刻有“乍册吾”。至于西周、战国的玉器文字,也有出土,但数量和字数不多。

玉器文字出土最多的一次,是1965年发现的山西《侯马盟书》,共出土了有文字可辨识的玉片约600余件,此外还有很多石片文字。它的形状上尖下方,最长的约32厘米,宽近4厘米,厚近1厘米,小的长约18厘米,宽不到2厘米,有的薄如纸片,多为朱书,少为墨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和贵族经常订立盟约,把盟誓写在玉石上。据考证,《侯马盟书》的主盟人是晋国赵鞅,即赵简子。盟誓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反对兼并别人的土地和奴隶。从书写的形体来看,头重尾轻,头粗尾细,通过笔锋的上下左右摆动,以加快书写的速度。这种笔法和线条,有别于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风格,是当时东方各国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

铜铭文的风格,是当时东方各国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

至于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可分为石刻和碑刻两种。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河南安阳小屯商代晚期墓葬中一件石牛的刻文,有“后辛”两字。而最著名的石刻文字,则是石鼓文。唐代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出土十块鼓形石,每块石上均刻有四言诗一首,由于诗文内容多记录和歌颂渔猎之事,因刻在石鼓上,人们称为“石鼓文”。又由于石形如柱础,故又称“猎碣”。

石鼓文原有600多字,因年久磨灭,现仅见270字左右,其中第9个鼓已一字无存。石鼓文的书法雍容和穆,笔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字体略带方形,端庄凝重。过去,有人称之为我国“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文的原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标题:《侯马盟书》与石鼓文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