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几本编年体史书简介
从《史记》以后,正史均采用纪传体,而《汉书》后的史书都是断代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是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司马光撰。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止,共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是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开始修撰,此前,司马光先完成战国到秦朝八卷的编年史,名曰《通志》,进呈英宗。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命他继续往下修撰,并设置专门书局。第二年,神宗即位,亲自为此书作序,并赐名为《资治通鉴》。不久,王安石变法开始,司马光反对变法无效,便到洛阳专心编撰此书,历时十九年,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年代,从他本人来看,是从四十八岁到六十六岁期间,正是学问成熟稳重,精力充沛的时期,再加上几名助手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这就保证了该书的质量。几名同修者是刘牧、刘恕、范祖禹。三人均是当时著名学者。《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比较好的本子是宋元之际胡三省注本。
《资治通鉴》后,陆续出现一些编年体的史书。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记载北宋九朝史事,可惜所传之本有残缺。英宗、神宗两朝有缺失,徽宗、钦宗两朝全无,尽管如此,本书的史料价值依然是无法替代的,研究宋史者不可不读此书。
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是专记徽、钦、高宗三朝宋金交涉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徐梦莘(公元1124~1205年),字商老,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嗜学博闻,多著述。本书以记载宋金外交史事为主要内容,史料价值很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南宋李心传撰,专记南宋高宗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此书材料以国史、档案等为主,参考案牍、奏议及碑铭、文集、各家野史等,材料极其丰富,《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云:
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在宋人诸野史中,最足以资考证。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末,为编年体宋、辽、金、元史。毕沅(公元1730~1797年),字秋帆,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状元。《续资治通鉴》虽然没有《资治通鉴》学术价值高,但对于了解这几朝历史,也是很方便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