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百戏之祖-昆曲、昆腔与昆剧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有“百戏之祖”的说法。据明朝《南词引正》记载,昆曲是由元代末年的顾坚开创。大多数戏曲研究者认为,昆曲中昆山腔是在明代嘉庆年间经魏良浦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以及各地的民歌小调、各兄弟民族的曲调予以加工而来的。
昆腔、昆曲、昆剧是它的主要称呼。这三者的具体所指相同吗?实际上,昆腔、昆曲、昆剧讲的不是一回事,而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表示三种特定的文字含义
昆腔、昆曲、昆剧分别代表着三种特定的文字含义。昆腔、昆曲、昆剧是三个表明地方性特点的偏正词组,说明了这种腔、这种曲、这种剧都发源于昆山,这符合一般戏曲、曲艺的命名规律。二、表示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昆腔、昆曲、昆剧的形成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元末明初,顾坚将昆山腔(简称“昆腔”)设计成具有浓郁的乡音俗调、高雅的古赋南辞而独领风骚,随后一花独放,风靡大江南北。到明朝嘉靖年间,江西人魏良辅投奔昆山,进行昆腔改良,使濒临衰落的昆腔迎来了新生。此时的昆腔被称为昆曲。稍后的若干年间,昆山巴城人梁辰鱼将比较单调的唱曲形式发展成生动活泼的演剧形式,此时的昆曲演唱已进入到昆剧阶段。通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昆曲取代了昆腔,昆剧又包容了昆曲。
三、表示三种特定的演唱形式
昆腔、昆曲、昆剧的确立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的演唱形式。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大多是文人雅士的聚首抒发,有时对酒当歌,有时风流表白,有时交流畅想,有时显露才华,伴奏简陋,场面自由。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已进入到了专业演唱的氛围。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已进入到舞台演戏的形式了。演员各司行当,从头面化妆、帽服穿戴,到道具运用、程式表演,都已有了明确分工和精细要求,形成了唱演兼重的综合性艺术。
由此可知,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是散唱形式,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是清唱形式,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是演唱形式。
总的来说,昆曲继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的南北曲的精华,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昆曲在其鼎盛时期曾遍及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剧坛的霸主,并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一种声腔系统。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新中国建立后,对昆曲采取了保护措施,使它重新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