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两代都曾在哪里建立了都城
夏是我国第一个建立家天下的父传子的政治制度的王朝。其所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前17世纪初。根据战国时史官私人著作、对以往历史做出总结的《竹书纪年》记载,称禹(夏第一代王)“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太康(第三代王)“居斟寻”(今河南偃师),相(第五代王)“居商丘”。不过,这些对于都城的位置只是一种传说,尚无定论。
商是接替夏的第二个王朝。其诞生时代从公元前17世纪末到前儿世纪。据《竹书纪年》记载,汤(商第一代王)都城为毫(其所在地点说法不一),祖乙(第十四代王)为庇,盘庚(第二十代王)至商最后的帝王(即纣王,第三十一代王)为殷。
商的都城殷,位于今河南安阳西北不远处小屯村一带。根据近年来在郑州与偃师考古所发现的商城。其中偃师商城小于郑州商城。结合所测定时间,有的学者认为汤灭夏,先迁都于偃师商城,后又建郑州商城。从仲丁到盘庚,其各代都城有的学者考证它们分别为今天河南的荥阳和内黄、山东的定陶和曲阜。
根据上述夏、商两王朝的首都区位看,大体上是个三角形,其顶点是河南的洛阳至登封、河南东部与山东西南部(即商丘与曹县处)和河南的安阳。这里的三角顶点是高处,分别为河南西部山地的东北部伸出的前缘、泰山西部山麓向西部缓缓下降的坡地前沿和太行山由北向南转而向西的突出部位;三个边则是低处。其西北边是黄河与太行山南麓河流向黄河汇集之处,其东北边是黄河及泌、卫两河流向东北方的出处,而东南边则是黄河与其相互平行流入淮河水系分水岭,使其南部水系向东南方与之相互平行流入淮河水系。
因此,在三角形的顶端部位由于地势高,少水患,有利于农业生产。但东部地势低,降水少、易旱,地面过于平缓;加上局部低地,往往排水不畅,易产生内涝,自然条件较之别处稍差。
夏以前北方的文化为两边的仰韶文化和东边的大汶口文化,它们分别向东、向西扩散相互交汇重叠的地区,就是新石器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个三角地区是北方旱作区的南缘,再往南向长江流域水稻区过渡。所以,这里是自然条件优越的早作农业区。正是这些条件使代表文明的王朝在这里出现,也表明了其间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王朝的首都之多与迁移变化中所反映出的人地关系。夏在阳城建立后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出现太康、仲康的失国,第四代相出逃于帝丘,被杀于斟灌。第六代少康中兴恢复旧都,后迁于原。第七代杼是继少康之后的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原打开范围后,又迁都于老丘,经第八代槐到第十代泄,利用帝丘在东部地位向东南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后因西部多事,第十三代廑迁都西河。此后,夏由盛而衰,到桀回归斟寻灭于商。
商朝开国之王汤灭夏后,迁其都于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以便控制原夏的地区。第十一代王仲丁到第十八代王南庚遇到严重的长期王位之争,造成“诸侯莫朝”,失去对诸侯方国的控制,导致频频迁都,八代共迁都4次。到第二十代王盘庚迁都到殷才叉稳定下来。迁殷后,其二十三代王武丁很有作为,控制范围向西北也有很大发展。到第三十一代纣王时为周所灭。